心理健康科普
- Focus on mental health -
情緒總是失控怎么辦?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明明沒什么大事,卻突然煩躁得想摔東西?或者一整天都像被烏云罩頂,對什么都提不起勁?這些可能都是你的情緒在"鬧脾氣"。
其實,情緒就像天氣,偶爾刮風下雨很正常,但如果連續半個月都是陰雨天,可能就需要我們關注了。
今天,合衛小編
請到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焦慮抑郁科王安珍主任醫師,和大家來聊聊如何識別情緒異常的信號,以及怎樣給心靈"撐把傘"。
01
情緒失調的早期信號
當異常情緒悄悄滋生時,它往往會在認知、情緒和行為三個層面發出預警信號。
在認知層面,你會發現自己的注意力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難以集中,看待自己和周圍世界時總是不自覺地戴上"灰色濾鏡"——習慣性地否定自己的價值,對未來充滿悲觀預期。
情緒上則像坐在失控的過山車里,可能剛才還平靜如水,轉眼就因小事暴跳如雷;或是長期處于緊繃狀態,像個一點就著的火藥桶,又或是陷入揮之不去的憂郁陰云中。
這些內在的動蕩最終會反映在行為上:有些人會表現出危險的攻擊傾向,像只受困的野獸般橫沖直撞;有些人則陷入恐慌模式,要么完全放棄抵抗(習得性無助),要么躲進幻想世界逃避現實。更常見的是判斷力明顯下降,要么鉆牛角尖似地糾結細節,要么做出事后連自己都難以置信的荒唐決定。
這些信號就像汽車儀表盤上的故障燈,提醒我們是時候停下來檢修一下"心理引擎"了。
02
放任情緒“感冒”的后果
很多人覺得情緒問題"忍忍就過去了",但事實上,長期的情緒失調會造成生理傷害。
頭痛。壓力是頭痛的常見原因之一,尤其是緊張性頭痛和偏頭痛。它們可能從輕微的緊張性頭痛到嚴重的偏頭痛不等,其原因可能與身體的應激反應有關。
失眠。長期壓力會影響睡眠質量,導致失眠或睡眠中斷。壓力使大腦保持高度警覺狀態,難以放松,從而影響入睡和保持睡眠。研究表明,工作相關的壓力與疲勞之間存在顯著關聯,即使在充分休息后,慢性壓力仍可能導致持續的疲勞感。
消化問題。壓力會影響胃腸道功能,導致胃部不適、腹脹、便秘、腹瀉和腸易激綜合征(IBS)。壓力可以改變腸道微生物群,影響消化,導致不適和疼痛。
肌肉緊張或疼痛。肌肉緊張是身體對壓力的保護性反應,長期壓力會使肌肉保持在持續的緊張狀態,尤其是在頸部、肩部和背部出現。長期的肌肉緊張可能導致慢性疼痛,影響日常活動。
心血管問題。長期壓力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包括高血壓、心臟病發作、中風、冠狀動脈炎癥等。
免疫力下降。長期壓力會削弱免疫系統,使人體更容易感染,恢復時間也更長。
03
給情緒“松綁”的實用技巧
首先,要以適宜的方式紓解情緒,避免過度壓抑或爆發。可以通過表達與傾訴來減輕心理負擔,比如與親友交談、寫日記或通過藝術創作釋放情感。同時,適度的運動或安全的宣泄方式(如捶打枕頭、吶喊)也能幫助釋放負面情緒,避免情緒積壓導致更嚴重的心理問題。
保證高質量的充足睡眠是穩定情緒的重要基礎。睡眠不足容易加劇煩躁、焦慮或抑郁情緒,因此要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盡量固定入睡和起床時間。睡前應減少電子設備的使用,營造安靜、黑暗的睡眠環境,并通過冥想、輕音樂等方式放松身心,提升睡眠質量。只有休息充足,才能更好地應對日常情緒波動。
當情緒緊張或焦慮時,可以嘗試深呼吸法和肌肉放松法來快速緩解。深呼吸法通過緩慢吸氣、屏息和延長呼氣來激活副交感神經,幫助身體放松。肌肉放松法則通過依次收緊和放松身體各部位的肌肉,釋放軀體緊張,達到身心平衡的效果。這兩種方法簡單易行,能在短時間內有效降低情緒壓力。
注意力轉移法也是調節情緒的有效策略。當陷入負面情緒時,過度思考往往會加劇痛苦,因此要有意識地轉移注意力。可以投入興趣愛好,如聽音樂、閱讀或手工創作,也可以專注于工作或學習任務,減少情緒干擾。此外,接觸自然環境,如散步、觀景等,也能幫助舒緩心情,讓情緒回歸平穩狀態。
良好的飲食習慣對情緒調節同樣重要。攝入富含Omega-3(如深海魚)、維生素B(如全谷物)、鎂(如堅果)的食物有助于穩定情緒。相反,高糖、高咖啡因和過度加工的食品可能加劇情緒波動。保持規律、均衡的飲食,避免饑餓或暴飲暴食,能夠維持更穩定的心理狀態,減少情緒異常的發生。
再晴朗的天空也可能突然下雨,提前備好傘的人,永遠不會被淋得太狼狽。專家提醒,如果出現持續兩周以上的情緒低落/焦慮,伴隨失眠、食欲驟變、注意力潰散,或者出現輕生念頭,一定要及時前往精神專科醫院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據悉,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焦慮抑郁科(合肥市焦慮抑郁診療中心)是合肥市第五周期醫學重點專科。科室采用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等綜合療法,對廣泛性焦慮、驚恐障礙、恐怖癥、強迫癥、軀體形式障礙、神經衰弱、抑郁癥、心境障礙以及其他各類神經癥性障礙等有豐富的診療經驗,可為廣大市民提供專業的醫療服務。
專家介紹
王安珍,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焦慮抑郁科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抑郁障礙研究協作組委員,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注冊心理師,中國康復醫學會康復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安徽省健康服務協會心理健康服務分會委員,安徽省健康服務協會精神分析專委會委員,安徽省家庭健康研究會專家委員,合肥市心理衛生服務行業協會專家組委員,安醫大口腔學院心理健康指導專家,合肥一中心理健康專家督導,合肥四中心理健康專家督導,安徽省醫學會合肥市變態反應分會委員。擅長各類神經癥、抑郁癥及心理障礙的診療。
門診咨詢電話:0551-63616124、0551-63616125
心理援助熱線:1235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