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過,隨著暑氣漸長,三伏天時間表也新鮮出爐。今年的三伏天從7月20日開始,8月18日結束,共計30天,將打破近十年“40天長三伏”的慣例,成為近年來的“最短三伏天”。
今年三伏為何是30天?
“三伏天”是中國傳統歷法中特有的時間概念,指一年中氣溫最高、濕度最大的時段,具體的推算方法融合了天干地支紀日法與二十四節氣,分為初伏、中伏、末伏三個階段,其中初伏與末伏的持續時間是鎖定的,為10天;中伏的時長有浮動,10天或20天,是傳統歷法與自然節律交織的結果。
我國傳統歷法中,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組成60個基本單位,依次循環紀日。其中,含“庚”字的天干日,每10天會出現一次,即為“庚日”。
初伏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開始,固定10天結束,到下一個“庚日”,也就是夏至后的第四個“庚日”進入中伏。中伏之后是末伏,末伏的時長也是固定的,從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開始,持續十天結束。
而中伏的時長取決于夏至到立秋之間有幾個“庚日”,可能是4個,也可能是5個。若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中伏就是10天;若有5個“庚日”,中伏就是20天;這種變化使得三伏天的總時長可能是30天,也可能是40天。
以今年(2025年)為例:夏至是6月21日,立秋是8月7日。根據天干地支紀日法,從今年6月21日到今年8月7日,一共有4個“庚日”,分別是庚午日(6月30日)、庚辰日(7月10日)、庚寅日(7月20日)和庚子日(7月30日)。
其中,庚寅日是夏至之后的第三個“庚日”,也就是入伏的第一天,初伏從這天開始持續10天,也就是從7月20日開始,到7月29日結束。
中伏起點是夏至后的第四個“庚日”,也就是庚子日(7月30日),一直到進入末伏為止。
那今年的末伏從什么時候開始呢?末伏的起始日期是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在今年,這一天是8月9日,也就是庚戌日。
那么,今年的中伏就是從7月30日開始,到8月8日結束,一共10天。
末伏即從8月9日開始,持續十天,到8月18日結束。
所以,今年的三伏天總時長為30天,屬于“短三伏”。
今年三伏天氣怎么樣?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一般認為,入伏后,全國多地將會進入持續高溫模式。但每年高溫具體出現的時間、范圍和強度與三伏天本身沒有直接聯系。今年三伏天可能還是比較熱的,因為現在高溫天越來越延后,夏末到9月初出現高溫也是比較常見的。
為何還沒到三伏,天氣就這么熱了?江蘇省氣候中心預測評價科科長蔣薇解釋說,今年高溫出現早,主要是由于西太副高北跳異常偏早,出梅明顯偏早,目前雨帶主要位于北方地區,而江淮流域在副高控制下形成晴熱少雨天氣。近期高溫的減弱與臺風有關,高溫的范圍和強度是有所減弱的。臺風(丹娜絲)影響結束后,江淮地區的高溫還會再度反彈。
此外,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高輝在接受新華網采訪時表示,今年三伏期間,預計我國極端天氣事件偏多,旱澇并重,東部降水呈現出南北多中間少的分布格局,區域性和階段性洪澇災害以及高溫熱浪都很明顯。
貼三伏貼需要注意什么?
三伏天也是調理身體的黃金期,即“冬病夏治”。其中最常見的是在頭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貼敷三伏貼,通過對穴位產生熱性刺激,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專家介紹,“三伏貼”結合了針灸、經絡與中藥學,適用范圍包括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寒性病癥,如慢性腹瀉、胃痛、過敏性鼻炎、咳嗽、哮喘、痛經等。
但三伏貼并非“萬能貼”,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療,正在服藥的慢性病患者千萬不要盲目減藥、停藥。
三伏貼貼敷期間,應忌煙酒、辛辣、生冷、油膩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響療效。三伏貼貼的時間也不能過長,一般建議貼4個小時至6個小時。如果超過6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話,對皮膚損害會非常大,容易使皮膚起泡,甚至發生一些嚴重的過敏反應。一次貼敷太多穴位也不合適,有的人全身各處都貼了三伏貼,這種做法其實益處并沒有那么大,反而使皮膚發生過敏反應的概率更高。
皮膚本身就比較脆弱的兒童、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使用三伏貼時要密切觀察皮膚反應,若出現紅腫、瘙癢等不適,應立即停用,并且不建議孕婦和2歲以下的幼兒使用。
此外,三伏貼揭下來半個小時后,就可以洗澡了,但要注意及時穿衣,不要直接吹風。
三伏天的農業建議
高溫天氣可能導致農作物生長發育不良、高溫灼傷、產量受損、品質降低等。下面也給大家一些在三伏天進行農業生產的小建議,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種植業
水稻
注意水漿管理,群體苗數達到預期苗數就抓緊擱田,輕擱田結合勤灌跑馬水,防止擱田成烤田,若擱田擱過頭,要及時上水。
莖葉化除,防病治蟲,藥劑要選對選好,水量要足,建議傍晚用藥。
如需施肥,肥料要做到不粘葉,切忌葉尖帶水施肥,否則易燒葉出現肥害。高濕烈日下,葉色易褪淡,需控制用肥,特別是要嚴格控制接力肥的施用。
蔬果
選擇耐熱、抗病的蔬菜品種進行栽培。
降低大棚溫度,高溫時可打開大棚通風口進行日夜通風;在晴朗高溫的白天,可使用黑色遮陽網、棚膜上噴涂立涼涂料或甩稀泥等方式進行遮光降溫;陰雨天、早晚和農產品上市前3-5天可打開遮陽網。
保持土壤濕潤,適時澆水,宜選在凌晨,避開中午。最好用井水或低溫河水澆灌,可采用噴滴灌、水肥一體化等節水節肥技術。
農藥
注意施藥時間和天氣,應選擇在上午9點前或下午5點后施藥,切忌中午前后施藥,風力3級以上或下雨天氣不宜施藥。
杜絕超范圍、超劑量用藥,減少農藥使用次數,遵守安全間隔期施藥,提高“三棵菜”(豇豆、韭菜、芹菜)等鮮食農產品農藥使用安全水平。施藥人員需具備安全用藥知識,做好個人防護和清潔工作。
盡量減少人背機器進田施藥,因地制宜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藥劑和高效精準施藥機具,使用植保無人機要確保飛行安全、施藥安全和防治效果,防止藥液漂移。可以選擇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開展病蟲害防治。
水產養殖
適當提高水位。建議養殖池塘保持1.5-2米的水深,為魚類提供適宜的避暑空間,適時添水以補充高溫蒸發量。
及時刈割水草。養殖池塘種植的伊樂草不耐高溫,易爛根上浮。在水草未露出水面時,距離水面10-15厘米就必須及時刈割,一般割去水草頭部15厘米,割去后的水草保持20-40厘米高。對于上浮的水草要及時撈出,以免壞水耗氧。
保持溶氧充足。建議葉輪式增氧和微孔增氧配合使用,動力至少每畝0.3千瓦。高溫晴天中午開啟增氧機直至下午5時,凌晨至日出前這段時間尤其注意增氧,維持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
合理投喂飼料。堅持“四定”投喂原則,第一餐日出1小時后投喂,第四餐日落前1小時投喂。投喂量上采取“八分飽”策略,以魚類1小時以內吃完為宜。
加強水質調節。水體透明度維持30-40厘米,pH數值穩定于6.5-8。建議定期潑灑底質改良劑、枯草芽孢桿菌或光合細菌菌液以降低水中有機質、氨氮和亞硝酸鹽含量,保持水體“肥、活、嫰、爽”。
做好病害防控。高溫天氣下,細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蟲等病害頻發,可定期潑灑二氧化氯、二溴海因、漂白粉或生石灰等藥物進行水體消毒,每15-20天消毒1次,堅持生態養殖,有效預防病害發生。
畜牧業
適當調整日糧配方,改變飼喂方式。畜禽采食量減少,應適當提高飼料蛋白質濃度,在飼料中添加一些助消化(奶牛添加小蘇打)、適口性好的青貯飼料、濕拌料以增強畜禽食欲,生豬喜歡新鮮多汁的甜食品,建議集中在早晚飼喂。
保證水電正常,科學通風降溫。水空調、濕簾要保持正常運行,對水箱采取遮陽、隔熱措施,保證畜禽隨時飲到清潔涼爽的飲水,以利于降低體溫。可加維生素C、多維電解質、十滴水、藿香正氣液等藥物,提高防暑降溫效果。
添加防暑降溫藥物,制作酵素調節養殖場菌群平衡。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柴胡、葛根、魚腥草、板藍根等防暑中草藥,能有效緩解或減少不良反應。
降低飼養密度,做好欄舍隔熱工作。養殖場要及時轉群,淘汰與出售畜禽,降低飼養密度;另外可在欄合上方或四周用遮陰網等隔熱性能好的材料予以遍蓋、加寬屋檐等,減少陽光以達到降溫目的。
做好緊急情況處理。如果發現畜禽出現中暑情況,要及時進行降溫處理,癥狀嚴重時應予治療。
編輯 | 楊婧軒
責編 | 趙寧寧
主編 | 楊公元
監審 | 楊 巍
來源 | 農視網綜合人民日報、新華網、央廣網、廣東農業農村局微信公眾號等
部分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擊下方公號名片,閱讀更多科普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