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誰對金融“門道”摸得清,還真得算上撈女。就說上海有個奢侈品女銷售,從2021年到2023年,就靠三部手機和5個微信分身,同時跟5個男生交往。她把男友們像客戶一樣備注成A、B、C ,從帥氣富二代到學霸,挨個“發展”,前前后后索取財物超過200萬。這在金融里,就好比是風險投資。
2023年,有個女網紅博主,打著創業投資的幌子,讓男友們一起湊錢開咖啡店,你出5萬他出3萬,最后湊了幾十萬,全被她拿去買名牌自己消費了。之后她就每天給男友們發私房照哄他們開心,還自己做了表格,把每個男友的生日、喜好、禁忌都記下來。結果最后警方抓住她,追回的錢還不到30%,這可不就像私募嘛?
還有2021年那個很出名的網紅向某某事件,她同時跟5個男友交往,忙不過來的時候,竟然讓母親、舅舅全家幫忙打掩護,統一口徑說自己在出差。最后在和富二代訂婚現場,被第五個男友直播錘爆,在微博熱搜上掛了3天,這情況就類似金融里說的暴雷。
有人在網上爆料,有個女生一開始覺得男友沒潛力想分手,結果男友放話說兩年內考上公務員,考不上就不再打擾。女生琢磨了一下,就把分手這事拋腦后了,這像不像金融里的對賭協議?
要是說前面這些算是金融里比較小眾的“玩法”,那IPO就好比很多撈女走的大眾路線。她們去報名那種名媛課程,拿些不知所謂的“大獎”,在朋友圈把自己打造成精英女性,各種優秀人設拉滿,可實際就是為了釣富二代。一旦成功釣到,就跟企業IPO上市一樣。就這樣玩了幾年,到了30歲左右,就果斷甩掉身邊的小年輕,專門找離異富豪大叔,這就是所謂的投資組合優化。
其實這些撈女的套路,說起來并不復雜。只要能看穿表面偽裝,看到本質,就會發現挺簡單的。撈女行為的本質,就是用最低成本的陪伴或者虛假感情,去換取高額的實際回報。這跟金融界那些利用人性貪婪搞殺豬盤、空手套白狼的手段沒啥兩樣。她們的核心手段就是針對不同目標人群打造人設,靠色相吸引人。
朋友圈發的內容都是精心設計的,不是曬到處旅游,就是在各種高級餐廳吃飯,顯得生活品質超高。通過這些打造的人設,把沒實力的人篩掉,留下的都是愿意為她們花錢的目標客戶。
就跟詐騙公司似的,一開始就沒打算騙正常人,就等著“愿者上鉤”。而且別覺得自己聰明就不會上當,撈女的手段跟金融界一樣,也在不斷更新,這不還出現了撈女培訓這種新行業。參加這種培訓得交3000多的報名費,課程內容更是奇葩,像怎么用一年時間讓中產男性給自己買套房,怎么隱瞞真實年齡虛報5到10歲,還有怎么同時交往多個對象等等。
上海有個91年的金融女,參加這種培訓班“學成出師”。她同時談了好幾個程序員男友,3年時間就榨干了前男友A的200萬資產。看對方沒啥價值了,就誘導人家簽無償贈與協議,時機一成熟,果斷拋棄。與此同時,她和男友B交往兩年多,又讓男友B為她花了100多萬。
撈女這些事為啥這么受關注,還總被舉報下架,畢竟藝術來源于生活嘛。那面對這種情況,怎么才能不踩雷呢?
首先得能識別預警信號,從撈女的行為和話術里找破綻。比如說朋友圈各種炫富,可生活卻沒啥實質內容,全是奢侈品、高端場所打卡,卻看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相關的東西。月薪才5000,卻頻繁曬萬元包包,還解釋不清錢從哪來,大概率就是有人在背后“供養”,這種人設很可能是假的,就得提高警惕。
其次,一定要管好自己的錢。存款可是成年人最大的保障,千萬別跨層級消費。要是你月薪8000,對方卻帶你去吃人均1000的餐廳,趕緊跑。同時,堅決拒絕借貸。不管對方說家人重病還是要創業缺錢,沒到結婚那一步,絕對別談錢。撈女經常把自己偽裝成受傷的樣子,激發你的保護欲。記住,咱普通人不是救世主,成年人都該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
總之,要拋棄那種“供養者”思維,健康的感情關系應該是雙向奔赴的,絕不是單方面的付出供養。真正愛你的人會心疼你付出,而不是嫌給得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