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到底有多可怕?乍一看,好像只是供大于求的問題。但從長遠角度看,一旦經濟深陷產能過剩的困境,后果不堪設想。
就拿1929 - 1933年美國大蕭條來說,當時市場產能過剩,民眾靠貸款買房刺激市場,結果卻讓產能過剩愈發嚴重,形成惡性循環。最后金融崩潰,物價飛漲,錢都變得一文不值。
不過這只是個參考例子,結合咱們當下的經濟環境,為啥會出現產能過剩?為啥生產力會超過社會有效需求呢?背后有三個深層原因。
第一個原因,資本都是貪婪逐利的。在貨幣寬松政策刺激下,銀行大量放水,企業拿到錢后,就傾向于過度投資擴張。比如原本一條生產線就能滿足市場需求,企業卻建了三四條,遠遠超出市場需求,導致大量庫存積壓,產能也就過剩了。
第二個原因,科技進步帶來生產力提升,生產速度遠超市場需求的增長。而且地方政府為了增加GDP和財政收入,盲目招商引資,結果造成大量重復建設,產業同質化嚴重。
第三個原因,收入分配不均,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這進一步加劇了產能過剩的問題。
綜合以上三點,就形成了當前的社會經濟現狀。咱們再來看看后續演變出的惡果,以及為啥以前產能過剩能解決,現在改革卻困難重重。
產能過剩必然導致資源、資金和勞動力被低效能產業占用。前期這些產業因大量資金和投資機會,瘋狂擴張產能,獲取更多資產和收益。但普通勞動者工資增長跟不上生產力的快速擴張,同時還擠壓了新興領域企業的資金投入和競爭空間。
就像2016年我國鋼鐵去產能時期,鋼鐵行業年均占用貸款1.8萬億元,占工業貸款比例的23%,大大提高了新興企業的融資成本。而且過剩產能通過高薪吸納人才,使得新興領域人才嚴重短缺,發展困難重重。
另一方面,產能過剩行業為了競爭,會降價、壓低成本,甚至壓低工資、降薪裁員,這直接影響到勞動者,導致社會分化加劇,老百姓沒錢,社會整體消費欲望降低,無力消耗過剩產能,產能過剩問題就更嚴重了,經濟緊縮壓力也進一步加大。
為了緩解產能過剩對經濟的沖擊,央行通常會采取貨幣寬松政策刺激經濟需求。但產能過剩的行業缺乏投資價值,資金就會流入房地產、股市等資產領域,資產價格隨之上漲。這樣一來,擁有資產的群體獲利更多,普通民眾卻要面臨更高的生活成本。銀行持續給產能過剩企業輸血,最終還可能引發壞賬爛賬等系統性金融風險。
以前,我們可以通過外貿緩解產能過剩問題,現在卻行不通了。2025年7月生效的“大兒美法案”取消了800元以下小額包裹的免稅政策,還對14個國家實行25% - 40%的對等關稅,直接堵死了中國經東南亞轉口到歐美等主要國家的路子。
再加上歐美國家通過芯片法案、通脹削減法案,以35%的現廠稅收抵免等政策,吸引產能回流。像特斯拉、豐田等企業,都把生產線搬到了墨西哥、東南亞等國家。這些國家勞動力成本低,就拿越南來說,用人成本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這進一步限制了中國商品出口的成本優勢和利潤空間。
當市場有限時,拓展海外市場確實是個辦法。但大量出口商品也會擠壓他國企業生存空間,這也是近年來歐美頻頻對我國鋼鐵、太陽能以及汽車加征關稅的原因之一。產能過剩的本質,就是低端供給與市場需求嚴重不匹配。所以,走向高端才是未來發展的核心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