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28萬哈瑞迪人靠著77年的兵役特權安穩度日,誰能想到一紙征兵令卻在48小時內摧毀了內塔尼亞胡的權力大廈。
這群占全國13.5%人口的"上帝的學生",適齡兵源竟然占到24%,但軍方5.4萬份征兵通知書就像炸彈一樣引發了政治海嘯。
77年的政治生態系統怎么說垮就垮了?內塔尼亞胡到底在怕什么?
作者-W
一張征兵令,如何在48小時內掀翻77年特權帝國?
7月14日,聯合托拉猶太教黨遞交了退出政府的正式信件。
48小時后,這份看似普通的辭呈正式生效,以色列政壇瞬間地動山搖。
緊接著7月16日,另一個哈瑞迪政黨沙斯黨也宣布部長們集體辭職,政治多米諾骨牌開始倒塌。
這兩個政黨加起來擁有18個席位,是內塔尼亞胡聯盟的關鍵支柱。
一夜之間,聯盟從68席暴跌至61席。
僅僅比過半數多出一席的微弱優勢,讓內塔尼亞胡如坐針氈。
在以色列政治史上,少數派政府從未能撐滿任期,這幾乎是鐵律。
而引發這場政治海嘯的導火索,竟然是軍方下發的5.4萬份征兵通知書。
這些通知書直奔哈瑞迪家庭,要求那些從未扛過槍的宗教學生走上戰場。
消息傳出,哈瑞迪社區瞬間炸鍋。
街頭出現了焚燒征兵令的激烈抗議,年輕學生組織起來與警察對峙。
他們的邏輯很直白:哈瑞迪的使命是研讀律法維系猶太文明。
戰場上的事情,應該交給世俗猶太人去負責。
但現實是,哈瑞迪群體生育率奇高,每對夫妻平均生7個孩子。
再過幾十年,他們可能占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
現在不讓他們服兵役,未來誰來保衛國家?
內塔尼亞胡這會兒真是騎虎難下。
他本來就靠極右翼和宗教政黨的支持勉強維持政權。
現在哈瑞迪派系一撤,稍有妥協就可能被推翻。
當"上帝的學生"被要求扛槍:128萬人的特權保衛戰
這場危機的根子,要從1948年建國時說起。
當年為了給復國主義尋找正統性借口,以色列政府豢養了一批專門宣傳猶太教的門徒。
政策對他們過度"傾斜",加上沒有生活壓力,這群人一直生兒育女到現在。
77年過去了,哈瑞迪人口從幾百人發展到128萬人。
他們享受著"只念經不服役"的特殊待遇。
哈瑞迪的男人們從小就上宗教學校,研習猶太法典,其他的事什么也不干。
每個月政府還要給他們發津貼,甚至連結婚生子都能拿到額外補助。
而其他以色列人呢?猶太男性18歲就得當三年兵,女性兩年。
還得隨時準備預備役,為國家安全承擔義務。
尤其從2023年10月哈馬斯襲擊后,加沙一直打到現在。
士兵傷亡上千,軍隊人力嚴重吃緊。
民眾對哈瑞迪的特權越來越看不順眼。
壓制不住內心的情緒:為什么我們的孩子要上戰場流血,而這些人卻在家讀經?
這種情緒一旦蔓延開來就遏制不住。
去年最高法院聽取民眾意愿,一紙裁決直接終結了哈瑞迪派的兵役豁免權。
但哈瑞迪派在政壇中,也擁有自己的狂熱支持者。
圣經猶太教聯盟黨直接放話:要是讓神圣的猶太教學生端起槍來,誰來守護信仰?
更有意思的是,這個黨派本來是內塔尼亞胡執政聯盟的成員。
結果征兵令一下,他們7名議員干凈利落地退出政府。
毫不拖泥帶水。
另一個哈瑞迪政黨沙斯黨也在觀望,要是他們也退出,政府席位會跌到50席。這意味著內塔尼亞胡將失去多數席位的優勢,變為少數派總理,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團也將四分五裂。
法國成功了,土耳其失敗了:宗教特權的生死較量
哈瑞迪問題并非以色列獨有,歷史上很多國家都面臨過類似挑戰,法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也曾經歷過宗教與世俗的激烈沖突。當時天主教會享有巨大特權,拒絕參與現代國家建設。法國政府采取了漸進式的世俗化改革策略。先是通過教育改革,讓宗教人員接受現代教育。
然后逐步取消宗教特權,但保留其文化傳統地位。
最關鍵的是,法國社會達成了基本共識:現代國家需要所有公民承擔義務。
經過幾十年的耐心調整,法國成功實現了宗教與世俗的和諧共存。
今天的法國,宗教群體既保持了信仰傳統,也完全融入了現代社會。
但土耳其的經歷卻截然不同。
凱末爾時代強制推行世俗化,過于激進的改革引發了宗教勢力的強烈反彈。
幾十年后,宗教保守派重新獲得政治權力。
埃爾多安上臺后,開始逆轉世俗化進程。
今天的土耳其,宗教與世俗的對立比以前更加尖銳。
兩個案例的關鍵差異在于:法國注重社會共識的建立,土耳其依賴政治強制。
法國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制度調整需要社會基礎。
土耳其的失敗教訓警示我們:過度激進的改革可能適得其反。
以色列現在面臨的,正是這樣的歷史選擇。
是學習法國的漸進路徑,還是重蹈土耳其的激進覆轍?
歷史經驗表明,成功的改革都需要耐心和智慧。
強制手段只能解決表面問題,深層矛盾需要社會對話來化解。
但以色列現在最缺的,恰恰是這種對話的時間和空間。
戰爭的緊迫性不允許慢慢磨合,政治的復雜性又讓快速解決變得不可能。
這就是內塔尼亞胡面臨的根本困境。
內塔尼亞胡的末日倒計時:當權力、特權與和平不可兼得
內塔尼亞胡現在陷入了一個"不可能三角"的困境。
他必須在政治權力、宗教特權和社會和平之間做出選擇。
但這三者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保住政治權力,就必須維護哈瑞迪特權,但這會激怒世俗民眾。
取消宗教特權,能夠平息民憤,但宗教政黨會立即退出聯盟。
而無論選擇哪條路,都會導致社會進一步撕裂。
更要命的是,他個人還面臨著司法風險。
目前內塔尼亞胡正面臨多項腐敗指控,包括受賄、欺詐與背信。
擔任總理可以暫時規避審判,但一旦失去職位,法律程序會立即啟動。
這也是他不愿提前選舉、不愿輕易妥協的核心原因。
從目前的情況看,內塔尼亞胡有幾種可能的選擇:
第一種是政府倒臺重組。
如果沙斯黨也退出,聯盟掉到50席出頭,政府就癱瘓了。
以色列可能在幾個月內面臨重新選舉。
但民調顯示,內塔尼亞胡的支持率低迷,重新選舉對他極為不利。
第二種是艱難妥協維持現狀。
推遲征兵令的執行,給哈瑞迪更多時間適應。
但這種拖延策略只會讓矛盾更加尖銳。
民眾的不滿會繼續積累,最終可能引發更大的政治危機。
第三種是強制推行改革,不管政治后果。
直接執行征兵令,讓哈瑞迪必須服從。
但這可能導致社會動蕩,甚至引發宗教與世俗的全面對立。
無論選擇哪條路,內塔尼亞胡都面臨著巨大風險。
這或許就是他"最害怕的事情":無路可走的絕境。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個人的權力算計在時代洪流面前顯得如此渺小。
結語
說到底,特權與公平的較量考驗的是一個國家的政治智慧。
以色列的這場變革已經不可避免,關鍵在于是選擇法國式的漸進路徑,還是土耳其式的激進震蕩。
當傳統與現代正面相撞,我們又該如何在堅守文化根基與擁抱時代變遷之間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