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熱鬧的晨練鼓聲,竟擋住了生死急救通道;
被阻的不是消防或警車,而是一條條生命;
“不是不讓,是讓不了”,揭開背后隱藏的官民默契;
央媒發聲:這不只是素質問題,更是基層治理亂象的縮影!
鼓聲震天的廣場中央,救護車卻寸步難行
7月15日早上7點45分,浙江某縣高鐵站前廣場。
這本應是一片人來人往的交通要沖,結果卻被一支穿著統一隊服、手持銅鑼大鼓的“老年晨練隊”完全占據。
- 鼓點密集,節奏統一;
- 隊形整齊如閱兵;
- 廣場中央,幾乎無一寸通行之地。
此時,一輛來自縣醫院的120急救車正緊急轉運一名車禍重傷患者前往市醫院,必須經高鐵站廣場駛入高架橋快通道。
結果,到了廣場邊緣就徹底被“鼓聲攔路”——
- 司機不斷鳴笛;
- 護士下車高聲呼喊;
- 有路人幫忙疏導,但晨練隊伍仍未散開。
整整5分鐘過去,鼓聲才慢慢停下,但此時耽誤的黃金急救窗口已悄然流逝。
“不是不讓,是讓不了”,幕后竟藏“官民默契”
事后,現場視頻上傳至網絡,立刻引發爆炸式討論:
- 健身不是違法的擋箭牌!
- 廣場不是你們的排練廳!
- 這不是素養問題,是制度問題!
更令人意外的是——
有網友爆出,這支“晨練鼓隊”早在去年就被納入本地“文化惠民工程扶持名單”,每月可領取文藝補貼,每季度有組織演出。
鎮政府工作人員更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我們是鼓勵文體活動的,這些老同志每天都來,練了三年了。昨天那個事是意外,不會處分隊員。
一句話,立刻引爆輿論怒火。
警方回應“將批評教育”,但央媒卻喊出了重點
當地公安部門在輿論壓力下迅速回應:
將對晨練鼓隊隊長進行批評教育,并建議其調整晨練時間與路線。
但這份“輕描淡寫”的處理方式,顯然無法平息民憤。
人民日報發文點評:
廣場不是健身專屬區,急救不是可讓可不讓的事。這不是‘素養問題’,而是公共資源管理的失衡。
指出:
- 基層部門對“文藝組織”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 交通管理形同虛設
- 缺乏“紅線思維”,讓生命為“形式文化”讓路。
正因如此,一場原本可以輕松協調的沖突,最終演變為全國關注的輿論風暴。
“老年文體組織”成隱性治理難題?問題遠不止這一例
據《政務研究》2024年第7期數據:
當前,全國超過20萬個老年文體社團注冊在案,約有87%的活動頻次在每周三次以上。
本意是活躍晚年生活,結果卻常演變為:
- 擾民:大功率音響跳廣場舞;
- 霸路:組隊暴走占機動車道;
- 拖延公共資源:如本次“阻救護車”事件。
更嚴重的是,部分“退休干部協會”背后與地方政績掛鉤,成為“政績工程”的一部分。
而類似這次的廣場晨練鼓隊,甚至被選為“縣級文化窗口單位”參與市里演出。
基層治理,是否該反思文體扶持與公共安全的沖突邊界?
誰來為“文化”和“生命”劃線?
這次“救護車被阻”事件給社會提出三大思考:
? 公共資源到底歸誰管?
廣場是全民共享的,不應被任何團體“常態化占用”。這類“默認安排”本質是“懶政”。
? 文體活動如何有序開展?
全民健身與民生安全從來不沖突,前提是有規劃、有監督、有引導。文化惠民不能演變成“特權俱樂部”。
? 法規是最后底線,不是建議參考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五十條明明規定:
阻礙執行緊急任務的救援車輛,可處警告或罰款,情節嚴重者拘留。
這次如果只是“批評教育”,那么對更多可能模仿的人來說,是否等同于“免責通行證”?
最后:別讓“老有所樂”成了“老有所懼”
我們當然支持老年人健身、鼓隊、舞蹈、書法、太極……
但所有形式的娛樂,都不能踩在他人安全之上!
我們也理解政府鼓勵文體活動的好意,
但不該用“無原則的包容”來換取“形式上的熱鬧”。
一次鼓聲的堅持,或許延誤了一個家庭的希望;
一段堵路的視頻,照見了制度深處的漏洞。
別再說“只是素養問題”了,問題遠比你想得復雜。
讓更多人看到這場不是“素養”,而是“制度”的暴走!
你身邊有沒有類似的“廣場霸權”?歡迎留言討論,我們一起為公共秩序發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