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鄂爾多斯7月19日電 題:一棵檸條的綠色經濟密碼
中新網記者 李愛平
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廣袤的沙地上,一棵棵檸條不僅是防風固沙的“生態衛士”。如今,它們也成為撬動荒漠化防治與綠色發展的支點。
近日,中新網記者對鄂爾多斯多個旗縣進行探訪,發現當地的檸條正成為“點沙成金”的綠色財富。
檸條的“七十二變”
鄂爾多斯鄂托克前旗昂素鎮地處毛烏素沙地腹地,在155萬畝檸條覆蓋的草場上,圍繞這棵耐旱灌木的產業發展故事正拉開帷幕。
“我們2019年啟動‘百萬畝檸條種植行動’,計劃5年新增檸條100萬畝。”昂素鎮負責人達楞塔布介紹。通過機械和人工種植,該鎮如今已建成12萬畝檸條基地,2處育苗基地和2家平茬合作社。
種下去是生態,收回來是經濟。昂素鎮創新建立森晶飼料加工廠將檸條轉化為草粉、草顆粒、草餅等產品,年產3000余噸。
圖為鄂爾多斯種植的檸條。 李歡倪供圖
達楞塔布稱,2023年,昂素鎮入選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后,如今戶均年增收已達到3萬元,實現了“綠進沙退,羊肥民富”。
在烏審旗巴音柴達木村,當地農牧業公司的廠房里,機器轟鳴,他們正將檸條等灌木資源轉化為循環經濟的“綠色礦山”。
據悉,當前烏審旗大力推進種苗培育工程,培育檸條等抗旱苗木1.2億棵。該旗林草局負責人關巧玲介紹:“2025年育苗量將達1858萬棵,為‘三北’工程儲備可持續種源。”
檸條織就“共富網絡”
在庫布其沙漠邊緣的杭錦旗錫尼鎮烏蘭敖包嘎查,農牧業專業合作社的新項目正改變著傳統牧業的面貌。
2024年3月,該合作社依托政府扶持資金建成顆粒飼料加工廠,將牧民草場平茬的檸條枝條回收加工,配比玉米秸稈、紫花苜蓿制成高營養飼料,年產量突破萬噸。
“過去平茬的檸條七成浪費在草場里,如今它們成了集體經濟‘活資產’。”合作社負責人孟懷寶介紹,加工廠采用市場化運營,已為周邊200余戶牧民提供原料置換飼料服務,每年為嘎查集體經濟增收10萬元。
牧民田桂蓮養著20多頭牛,她算了一筆經濟賬:“牲畜食用檸條飼料后,出欄期縮短2個月,每頭牛日均飼料成本20元,20頭牛省下近2.5萬元開銷。”這片曾因沙蒿占比70%而瀕臨荒漠化的草場,如今載畜量顯著提升,牲畜提前出欄,成為牧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銀。
記者了解到,如今合作社已帶動完成當地約6萬畝草場的改良,檸條、沙柳種植覆蓋面積達5萬余畝。
檸條的產業突圍
從防風固沙的生態衛士,到撬動產業的綠色引擎,一棵檸條正在進行著產業突圍。
鄂爾多斯市可持續發展促進中心消息顯示,作為一種生長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的豆科植物,檸條根系發達,耐旱性強,是防風固沙的先鋒樹種。在內蒙古1億多畝灌木林地中,檸條占據重要地位,約占內蒙古森林面積的三分之一。
“這種植物卻有個‘怪脾氣’,每隔5—8年必須平茬復壯,否則就會枯萎死亡。”“如果沒有可循環、多元化利用的產業作支撐,這些灌木退化后將失去防風固沙能力,使多年治沙努力前功盡棄。”內蒙古林業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洪光宇介紹,鄂爾多斯為破解這一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也為檸條的產業突圍創造了條件。(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