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盧家民 陳培闖 宋習文 通訊員 王晨光 王凱杰
七月中旬,豫北地區迎來了持續高溫天氣。在新鄉長垣市,“00后”新農人付宏源,面對6000多畝分散地塊和持續高溫“烤”驗,亮出了一套科技組合拳,他利用無人機、滴灌節水措施,實現了從“汗滴禾下土”到“指尖控農田”的轉變。
付宏源和叔叔付保峰在長垣市孟崗街道種植了6000多畝玉米,但是這些地塊相對分散。持續性的高溫天氣,給不同地塊的影響也不一樣,有的缺墑,有的需要預防病蟲害。而且隨著玉米拔節,站在地頭,已經望不到田間的真實情況。
付宏源用一臺航拍無人機,輕松化解了難題。通過航拍鏡頭,叔侄倆開始巡田工作,“不缺苗哈,墑也不缺,不過高溫,也有一點影響,抓緊時間把水肥跟上吧。”
“看它是否有病蟲害,是否缺苗。下雨的話,就看里面有沒有積水,如果有的話就及時排澇。高溫天氣主要是看玉米葉面卷曲,葉片卷曲的話,多少缺一點墑。”付宏源說,現在省事多了,“以前可能是一個小時、兩個小時,現在是幾分鐘就可以。”
航拍無人機剛剛落地,付宏源又和小伙伴起飛了一臺植保無人機,沿著提前規劃好路線,把殺蟲殺菌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均勻播撒在玉米植株上,完成“一噴多促”工作,降低病蟲害發生幾率,同時緩解高溫對玉米生長的影響。
“它主要是北斗衛星定位的,還有RDK系統,噴灑水量是比較精準的,包括AI作業都比較好,能夠保障植保的精確度,保障無人機飛防勻實度。”付宏源告訴記者,植保無人機特別、特別、特別省力,“之前人工的話,一天可能就10畝地,現在植保無人機大概一天能弄個1000多畝地,效率提升100倍。”
記者了解到,付保峰叔侄今年每畝地播種5500株玉米,采用了密植滴灌技術,對水肥、病蟲害防控有著更高的要求。面對持續一周超過35℃的高溫天氣,付保峰組織人手,利用滴灌帶,把水、肥精準送到玉米根部,給秋糧“降溫解渴”。
“每畝地能節省將近一半的用水量。第二說是它效率比較高,現在用滴灌帶的話,一個人可以同時管理4-5口井,一口井每天可以灌溉三四十畝地,效率大大提升了,”種糧大戶付保峰算了一筆“農業賬”,“現在還可以進行水肥一體化,水隨肥走。總體來說,用上滴管帶以后,省時省力省錢,而且效果比較好。”
眼下,長垣市69萬畝玉米正處于大喇叭口期,也是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時期。7月18日,長垣市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杜衛東的到來,給付保峰叔侄倆提供了針對性的技術指導。
為有效應對高溫天氣,長垣市充分利用推廣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措施,以及水肥一體化、“一噴多促”等田間管理技術,指導農戶落實抗旱澆灌、化控防倒、病蟲防治等關鍵技術措施。
據長垣市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杜衛東介紹,玉米生育期一般在110天左右,如果高溫天氣過長,有效積溫在短期內過高,使玉米生長過快,這樣玉米結節比較細,后期容易倒伏。“針對這種情況,長垣市農業農村局及時采取措施,組織技術員103名,分成9個技術督導組,分包18個鄉鎮辦事處,到村到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及時進行了病蟲害綜合防治培植,確保了秋季玉米豐產豐收。”
編輯:陳培闖
二審:段玉龍
三審:盧家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