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余杭區的第三份通報出來了,初步認定是“特定自然氣候條件下藻類厭氧降解產生的硫醚類物質”導致了自來水氣味異常。
鑒于余杭水務在此次事件中所表現出的遲緩與懈怠,以及官方公信力的持續走低,很多人并不相信這一說法。但若從客觀的角度來看,該解釋是基本合理的。
所謂“特定自然氣候條件下藻類厭氧降解產生的硫醚類物質”,指的是水體在持續高溫、流速緩慢等多因素作用下會形成富營養化→富營養化導致藻類大量繁殖并死亡→死亡后的藻類堆積在水體底部形成缺氧區→在缺氧環境中,厭氧微生物將藻類殘體分解,產生硫化氫、甲硫醇、二甲基硫等硫醚類氣體。
這些氣體極其刺鼻,每升水中只需幾十納克(1納克=十億分之一克)就能被人察覺,聞之多為“臭雞蛋”“下水道”或“化糞池”味。
除了氣味符合此次事件中居民們的描述,余杭最近的天氣——6月中旬到7月中旬的持續高溫,也正好適合藻類的快速繁殖。
實際上,早在2007年,江蘇就發生過類似事件,即轟動全國的“無錫市供水危機”。彼時也是由于太湖嚴重的富營養化以及異常氣候,導致藍藻空前爆發,產生的硫醚類物質讓自來水臭了足足一個星期,直接影響了無錫市300萬人的供水。
既然太湖曾發生過此類事件,作為重要支流的苕溪,出現藻類泛濫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雖然余杭區的通報能解釋臭味來源,但仍存在諸多疑點。
比如,夏季作為藻類爆發高峰期,理應對水源地藻類繁殖情況做高頻次監測,以起到藻華預警的作用。為何余杭水務直到居民用水出現臭味后才對水體進行應急檢測?
再比如,雖然藻類產生的硫醚類物質一般毒性不大,但卻會嚴重影響居民的生活質量,以至于連洗碗、洗澡都難以正常進行。如此嚴重的臭味直接繞過自來水廠進入用戶家中,是否說明余杭自來水廠的監測或處理工藝存在明顯短板?
另外,居民過濾自來水所產生的黃褐色物質究竟是什么?按理說,硫醚類物質作為揮發性氣體,是不會在濾芯、紙巾上堆積成泥狀或絮狀物的,而水源地的泥沙等沉積物也會被自來水廠有效過濾,不太可能直接進入管網。那么,這些黃褐色物質究竟從何而來?
考慮到余杭水務通報中的語焉不詳,一個合理的推測是:余杭水務早在居民之前,至少是差不多時間就發現了水味異常,但他們沒有選擇發出預警,而是悄咪咪對管網與水箱進行沖洗,這導致積累在管網與水箱底部的沉淀物,比如鐵銹顆粒、生物膜、水垢、有機物等,被帶入了居民家中,也就形成了人們所見的那些黃褐色物質。
如果這個推測成立的話,那余杭區的管網和儲水設備應該很久都沒好好清洗過了,否則不會形成如此多的沉淀物。據我所知,國內對此的規定是,各類儲水設施的清洗消毒,每半年不得少于一次,市政供水主干管網,一般每年進行一次常規沖洗,以清除管壁鐵銹與沉積物。
當然,以上只是個人推測,真相究竟如何,只能等待后續更多調查細節的公布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