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張成爽再次走進獻血站,獻出了雙份血小板,兩個月的努力也算是卓有成效了。
在馬橋星悅薈二樓一隅,坐落著一家名為“幸福中心”的店鋪,店主張成爽守著這塊小天地,經營著與幸福有關的事業。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張成爽還在堅持做著一件能讓他人感到幸福的事——2017年至今,他堅持無償獻血,累計捐獻全血16次共2000毫升,血小板16個治療量,用滾燙的熱血澆筑著生命的橋梁,傳遞著人間大愛。
一場生死救援 踏上獻血之路
十年前的那個夜晚,張成爽記憶猶新。親戚突發急病需緊急手術,手術室燈亮了又暗,醫生卻面色凝重地告知:“血庫A型血告急,需要從鄰市調撥。”等待血源的三個小時里,他第一次真切地體會到“血液就是生命”。那一刻起,“獻血”這個念頭就像一顆種子,在他心里生了根。
2017年的一天,張成爽路過獻血車,耳邊的無償獻血宣傳讓他鼓足勇氣走了過去,他攥著宣傳單手心沁出的汗濡濕了紙頁。“針頭那么粗,萬一傷了身體怎么辦?”一旁的家人勸他再考慮考慮。但張成爽咬咬牙還是登上了獻血車,護士遞來的減壓球被捏得變了形。當看到血袋緩緩充盈,他突然想起親戚病床前的那袋救命血,緊張感漸漸被一種奇妙的踏實感所取代。回家后,他把獻血證擺在家人面前:“你看,我好好的,還能救人。”
一次次熱血赴約 八年不間斷
從2017年第一次獻血開始,張成爽的日歷上多了一個特殊的標記。每年春暖花開時,他都會出現在流動獻血車或固定獻血點。
獻完血,朋友圈有人關心,也有人好奇:“你這么做是為什么呢?”他說:“獻血這事兒,就是覺得能做、該做,就去做了。”在他們獻血志愿者群里,沒有人把獻血當成一件特殊的事,也沒人覺得獻血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
2019年夏天,張成爽在獻血點遇到一位大學生。男孩填表格時手不停地發抖,說話聲音細若蚊蚋:“妹妹得了白血病,我想攢點‘愛心積分’。”張成爽默默遞過一瓶水,分享自己第一次獻血的往事。
看著男孩挽起袖子的背影,張成爽忽然懂了:“每次獻血從不是終點,而是把勇氣揉進血液,遞給下一個人的開始。”他在獻血證背面寫下這行字,筆尖劃過紙面,藏著善意流轉的溫度。
新身份新擔當 點亮生命之光
2025年初,張成爽在馬橋星悅薈開了家“幸福中心”,主要從事與幸福有關的活動,比如幸福讀書會、幸福改變訓練營等。“守著自己的小天地,心里踏實。”張成爽說,從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到自主經營,時間的充足讓他萌生了捐獻血小板的念頭。
今年五一開始他決定獻雙份血小板(半個月一次機會,雙份所需時間不過多十幾分鐘),但是連續4次都因為血小板計數不達標,被告知只能獻單份。請教工作人員后,兩個月來,他始終堅持“保證睡眠、合理飲食、規律作息”。
這次,張成爽在等待化驗結果時,那熟悉的緊張感又出現了。他下意識地躲出去片刻,回來時,血站工作人員的聲音傳來:“恭喜你,今天達標了,而且是雙份!”
看著血液分離機安靜而有力地運轉,鮮紅的生命之流在管路中循環,一股難以言喻的舒坦與滿足,緩緩漾滿了張成爽的胸腔。這份純粹的喜悅讓他覺得“獻血小板恢復快,能幫助更多人”。
從第一次獻血時的忐忑,到成為血小板捐獻者,張成爽用八年時光證明:偉大從不需要聚光燈,平凡人的堅持自有力量。他常說:“熱血有限,但能讓生命延續;善意無聲,卻能在心底長鳴。”
這世間最動人的,或許就是普通人把微小的善意堅持成習慣,用點滴溫暖匯聚成照亮他人的光!
供稿:馬騰平
編輯:趙若楠
初審:湯婧嫻
復審:石思嘉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