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歲的陳佩斯把7年心血傾注在《戲臺》上,砸上億做了一部藝術電影。
然而,7月17日的上映檔期卻被硬生生擠掉,沒想到他也會遭遇資本的“潛規則”。他紅著眼圈向全國觀眾道歉:“對不起,是我沒安排好。”
他表示觀眾的每一張票,都是對他的信任,他將一切焦點都放在觀眾身上,從沒有渲染過自己背后的付出。但是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被排片“踹”到門外?
7月14日,一條視頻讓無數隱忍至今的成年觀眾淚目。陳佩斯眼眶泛紅,語氣低沉。他告訴大家,本該7月17日與觀眾見面的《戲臺》推遲到7月25日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才會推遲呢?據說是因為排片不夠。
但很多觀眾進行分析,這可能就是《戲臺》面對被擠爆的暑期檔,活生生成了被趕出主流視線的小角色。
觀眾認為真正的矛盾,不是這7天的檔期,也不是延后幾個小時的場次,而是力量懸殊到讓人窒息的一場“藝術與商業”的角斗。
一邊是71歲老藝術家不計成本的十年磨一劍,另一邊是徹底資本化下流量裹挾的超強攻勢。這場博弈,誰強誰弱一眼明了。
更讓人心酸的是,這次“吞檔”的重頭選手,還是姜文導演的作品《你行你上》。
一邊是姜文大導演的商業戰爭史詩,另一邊是其胞弟姜武出演的老派戲臺情懷。很抱歉了哥,弟弟的這部情懷作品,被現實“送人情”的一腳直接蹬下了排片梯子。
這年頭,自己親兄弟的作品也要互搶黃金排片。沒有段子,沒有營銷,沒有資本加持的陳佩斯,怎么混得過?
十數年打磨一個故事
陳佩斯的《戲臺》,絕對不是那種“搞笑一下、賺快錢”、靠流量明星撐票房的圈錢電影,這這部電影沒戲骨加持,他根本不可能做起來。
它是一部講京劇戲班子在民國戲臺上掙扎求生的故事,細膩又厚重,甚至被一些人稱為國產“舞臺藝術電影”的巔峰。
認真到什么程度呢?別的不提,說說這幾點,劇本磨了10年,拍電影又用了7年。
自己貼錢撐制作,硬生生砸進去上億,就連賣了房也沒有猶豫。去全國考察上百家老戲臺,細到每塊臺板的觸感,都能清晰還原。
影片主演黃渤、姜武壓陣,還有蔡明、范偉、李建義這些國寶級老演員零片酬支援,真正做到了“戲比人貴”。
而幕后,是陳佩斯身兼編劇、導演、演員三項重任,光是排練、勒頭、化妝、學戲就耗了他不知多少筋骨。
一個71歲的老人,一邊為《戲臺》的真實性奔波忙碌,一邊熬夜盯剪輯到整夜失眠,那雙滿是溝壑的眼睛,就是這一代老戲骨為“真刀真槍”的藝術犧牲的最好注解。
然而,市場給他的回應,卻是如此的現實。
“排片壓力”背后
有人說,提檔撤檔早就是暑期檔電影市場的“常態”,所有影片都得搶檔期,誰讓你不是“主流玩家”?
話是這么說,可思考下,為什么非要提檔?是因為競爭激烈,怕觀眾看不到自己?還是繞八九圈,圈外人一眼就懂的“一場資本掠奪戰”?
陳佩斯的《戲臺》定位很明確,那就是對藝術和人性的溫暖關注,與資本化娛樂的對立面。面對擁躉最多的流量商業大片,它幾乎注定靠前期口碑活下去。
結果呢?對手“突然提檔”,活生生堵死了《戲臺》原本的黃金7月17日檔期,打個措手不及。
仔細看,這背后實際上體現了一種系統性的歧視,資本更愿意把來錢快的項目推上巔峰。而那些“情懷慢燉型”的作品,能不能擠到銀幕上,只能看天意。
本質上,這不是市場優勝劣汰,而是對弱者的吞食。
更可笑的是,《戲臺》延期到了7月25日以為避開了一場“生死戰”,商業大片卻“追殺”過來了。原本是8月檔的《南京照相館》又提檔到25號,直接堵死了陳佩斯為數不多的喘息窗口。
不得不說市場真的是很殘酷,但是這樣的操作,又何嘗不是笑話?
文藝這出“戲臺”,是否還能撐到謝幕?
有人問,71歲的陳佩斯憑什么還要去做一場“毫無勝算”的文化作品?答案很簡單,因為他是陳佩斯。
他的職業巔峰在上世紀80年代,和朱時茂的春晚上共同創造了小品的歷史記憶。那個年代,他是“無冕之王”,是全國人民在除夕夜等待的標志性身影。
但他也從巔峰跌落,從被追捧的明星到被市場拋棄的失意人,又憑借話劇《戲臺》神話般殺回大眾視線。
在廣州演話劇《戲臺》時,他謝幕時多次鞠躬致敬觀眾,觀眾的掌聲響足了十幾分鐘。有人叫他清流,有人叫他大師,他很享受這些稱呼,并不是因為他迷戀虛名,而是他知道,這段對戲劇的熱愛,還真值得被認真對待一次。
然而,電影版《戲臺》告訴他,時代已經徹底不同了。
年輕觀眾每天忙著追娛樂快餐,刷著科技產品里的推薦電影,看慣了“流量+特效”的快消品,有多少人愿意安靜地在電影院花兩個小時去理解戲臺里的歷史、藝術和文化?
資本市場說得更直接,連你過去的觀眾圈層都幾乎不消費電影票了,你用情懷拉攏得來幾個人?幾次換投資商,幾次團隊離散,最終都在告訴《戲臺》,年輕人不看你這部“古董的藝術”,你別再白費勁了。
結語
我們這一代觀眾,總愛在網絡上懷念陳佩斯:他說相聲的小品太經典了,他的戲劇太感人了,他是藝術家的良心、是文化的信仰。
可我們又做了什么呢?刷熱門、看大場面,或是默默承認——傳統戲劇的老派情懷,確實沒有商業大片好看。
陳佩斯曾抗住市場低谷扛起話劇舞臺,但如今70多歲的他,未必能抗住商業吞食掉“居于邊緣的人”。他退無可退。
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當我們看到熬出頭的《戲臺》后,我們會喊出:“好作品從來不會沉沒!”
但請別忘了,這背后,已經是陳佩斯一次又一次割裂后重新拼接上去的藝術心血。只能說資本吃相太難看了!
現實冷酷。市場無情。但藝術有溫度,別傷了創作者最后的倔強。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