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晚,由重慶師范大學、中共重慶市綦江區委、共青團重慶市委聯合舉辦的“新時代長征路上的青春”(第四季)主題藝術思政課在中國工農紅軍重慶綦江石壕長征紅軍學校正式開講。
主題藝術思政課現場。綦江區委宣傳部供圖
課程圍繞“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沿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脈絡,分為“長征路”“新時代”“正青春”三個篇章,學校師生與當地父老鄉親同臺互動展演,通過講、誦、展、演等形式,將歷史元素、藝術元素融入課程內容,打造了一堂沉浸式、體驗式、演繹式的特色思政課堂,在歷史與現實的交融中追溯過往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共同展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
伴隨著悠揚的吟唱,國家一級演員、朗誦藝術家齊克建,著名詩人、國家一級編導段晴與學生共同朗誦《為了天下人的團圓》,拉開藝術思政課的序幕。
藝術思政課。綦江區委宣傳部供圖
課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曹伯炎、曹巍采用傳統陜北說書藝術形式,融合說唱、唱白交替的表現手法,帶來陜北說書《賀壽》,生動講述了1945年毛主席在棗園為24位老漢賀壽的故事,讓聽眾在濃郁陜北風情中感受情節張力;《鐵將軍王良》采用故事講述的形式,結合人物對話與場景渲染,再現1930年王良師長在第一次反“圍剿”中活捉張輝瓚的英勇事跡,展現了革命先輩的風采與功績,讓革命的薪火代代相傳;重慶師范大學2003級校友、全國道德模范何巧講述了作為基層民警為聾啞人服務的經歷,唱響一首別樣的《我是國旗上的一顆星》,手語實時翻譯為無聲的世界串聯起愛的交響曲。
綦江區委書記尹國喜在致辭中表示,藝術思政課是鑄魂育人的關鍵課程,“新時代長征路上的青春”(第四季)主題藝術思政課是重慶師范大學與綦江連續四年打造的藝術思政精品課程,教學模式持續創新,社會實踐持續深入,品牌效益持續彰顯,現已成為校地協同合作、具有辨識度、影響力的“紅巖思政”育人品牌。希望雙方進一步深化合作,依托綦江紅色文化資源,持續加強社會實踐基地建設。
重慶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張艷表示,本次藝術思政課是一堂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的教學實踐,是一堂老中青幼代際共學、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思政課,也是一場藝術與思政碰撞的青春課堂。不僅探索出了校地共建共享的“藝術+思政+實踐”思政育人品牌,也成為綦江紅色文化高地建設的閃亮名片。未來,學校將以深化校地合作為紐帶,讓紅色基因在校園落地生根,讓革命薪火代代相傳。
據悉,重慶師范大學立足“大思政”工作格局,不斷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融合“美育+思政+實踐”理念,打造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藝術思政課程。其中,“新時代長征路上的青春”主題藝術思政課,至今已成功舉辦四年。這既是深入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的創新舉措,也是在學校立體式大思政格局下聚力培塑的精品思政課程,將藝術與思政教育相融合,讓歷史知識“立”起來,讓創新理論“活”起來,讓思政課堂“融”起來,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勇擔歷史使命。
今年,重慶師范大學共組建了386支實踐團隊奔赴全國各地,其中,19支校院重點團隊,近300名師生來到綦江,深入各村鎮、社區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系列活動。實踐團成員們走村入戶、訪企問農,用心傾聽民情民意,深入開展調研采風;用專業學科優勢助力鄉村建設,用實干擔當回應百姓期待;讓思政小課堂走進田間地頭、鄉村院壩,宣傳宣講黨的創新理論。在此過程中,學校團委、石壕鎮政府聯合把采集的素材、故事和感悟收獲演繹成一堂堂新時代長征路上的思政課。(綦江區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