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腳印
——憶1970年連隊“兩憶三查”教育
王成文
第七節
這一年(1970年),8連的主要任務是營建,修建自己的營房。
原來,8連1969年從甲格臺(師部)營建任務完成歸建后,在加查縣冷達區邦達鄉,雅魯藏布江西岸,布丹拉山腳下“w”字形的第一個大灣處,自建了地窩子營區。
修建地窩子,材料簡單,成本極低。首先,平整好場地。其次,從地平下挖約2米左右深,6到8米長,3到4米寬的土坑。再次,在土坑中間加柱子,上面用粗木料做檀條,細樹桿做椽子,鋪上枝條和樹葉,再撒上一層樹葉或麥草,上面鋪一層厚厚的草泥,正中留一個四五十公分見方的采光天窗。
地窩子結構簡單,但功能齊全,優點是防風沙,冬暖夏涼,可抵御酷暑嚴寒。
連隊挖的四合院式的22間地窩子,靜謐地躺臥在布丹拉山腳下的318國道旁,宛若歷經滄桑卻依舊沉穩的老者,在默默訴說著往昔的故事。四合院地窩子,成為雅魯藏布江沿岸一大風景靚點。
修建屬于連隊自己的正規營院,是干部戰士企盼的一件事情。連隊進藏12年了,沒有固定住所,靠兩條腿南征北戰,野戰了12年的地窩子、帳篷。這次上級安排連隊修正規營房,官兵心里可高興了。
修營房,首先要打土坯,也叫干打磊,內地叫水胡基。四、五月份的加查邦達,乍暖還寒。戰友們在一塊戈壁地上翻荒地,和著草根和風化碎石片,拌勻,引入雪山水浸泡,這叫“備料”。第二天再和勻稀泥,用木盒子托土坯。由于早晚溫差10幾度,昨天和好的泥,今天成了冰碴子。戰士們爭著跳入稀泥堆,用赤腳調和踩泥。許多戰士的腳掌、腳趾被風化的碎石片和草根扎出許多小口子,沒有人吭一聲。工地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下定決心,不怕犧牲”······口號聲彼此起伏。班與班、排與排,開展打土坯競賽,最多的是機槍1班、5班、9班和火箭筒班,人均每天托土坯近400塊。晾干后,每塊土坯也有30多斤重。加查天氣干燥,兩三天即可砌墻使用。早操和課外活動時間,把土坯運往建房工地,最多的人一次背13塊,我背4塊己感覺到了極限,壓的直不起腰來。6班新兵李長安(1969年11月陜西漢中市應征入伍)身背6塊土坯暈倒,得救后說:“不要管我,背土坯要緊”。
用石頭打基礎,幾百方石材,也是一個不小的工程。我們班負責找石運石。我們在山邊找到質地堅硬、密度高,材質較好的芝麻灰大石頭,用炸藥炸開,再一塊一塊的運往工地。班長劉富泰為了多運快跑,找來連隊退役的炮車,裝上大半車石頭,少說也有一兩千斤,他自己駕轅,我們“敲邊鼓”,一路飛奔,把石塊運往工地。經過全連同志不懈努力奮斗,僅用2個多月時間,就建好了5棟土木結構制式營房。還建了1棟廁所,12間豬圈。營房布局合理,彰顯氣魄,成為全團標桿營房。
官兵把兩憶三查教育激發出來的熱情集聚到建設一流連隊,保衛邊疆,建設西藏,保衛西藏各族人民和平勞動成果上來。營建施工再忙,堅持“天天讀”、“天天練”不馬虎。每天雷打不動的訓練1小時,聞雞起舞,業余練兵蔚成風氣。按要求,營建連30個訓練日,連隊實際完成47個訓練日。先后進行輕武器和60炮、40火箭筒一、二練習實彈射擊,平均優秀。全連手榴彈一、二練習實彈投擲,優秀,平均41.3米。
邦達鄉是一個自然村,這里雖然緊靠雅魯藏布江西岸,但岸高40多米,江灘怪石嶙峋,水深流急,群眾用水十分不便。連隊新營房建成后,請示上級同意,4排長易俊明帶部隊進駐邦達溝深處,經過近3個月的努力,開山修渠近20公里,把高山雪水引入軍營和村莊,基本滿足了軍民季節性(春夏秋)的生活、生產需要。
這一年(1970年),連隊連續第10次被評為“四好連隊”,73%的戰士被評為“五好戰士”。
我離開可愛的邦達鄉和曾經生活工作過的英雄8連已經50多年了,每當春夏之季,布丹拉山杜鵑花開放的時候,無不讓人懷念起當年那個激情燃燒的美好歲月……
2025年3月17日作 2025年5月10日校·滬
(全文完)
(注:本文插圖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王成文:1969年11月陜西漢中市入伍,在西藏軍區陸軍11師32團3營8連戰士、文書,3營書記,7連排長,32團2營4連副指導員,新疆軍區步兵11師32團政治處干事,11師政治部科長,新疆阿合奇人武部政委,湖北省江漢油田人武部部長,政委。2011年退休。
作者:王成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