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白宮
“命運并非機遇,而是選擇;必須憑自己的努力創造命運。”
美國資深調查記者西摩·赫什7月19日在其Substack博客上發布消息表示,美國正在討論進行一場強制的政權更迭。
文章中寫道:
“一名華盛頓官員告訴我,如果美國總統特朗普下定決心,澤連斯基將被列入流放名單。如果澤連斯基拒絕離開,將通過武力強迫他離開。”
赫什還表示,現任英國大使、前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扎盧日內被視為最有可能接替澤連斯基的人選,這一權力更迭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內發生。
西摩·赫什爆料
作為普利策獎得主的赫什的爆料,讓人心中不自覺地一驚,這是什么世道?
關于這則爆料,有三個問題點。
第一,為什么美國想讓烏克蘭的政權更替,對澤連斯基有何不滿?
第二,為什么接任者要選擇英國大使、前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扎盧日內?
第三,西摩·赫什這條消息的可靠性大嗎?
美國推動烏克蘭的政權更迭
自特朗普2025年重返白宮以來,美國對烏政策呈現明顯的"止損"傾向。
特朗普在7月15日與澤連斯基的通話中明確提出,將通過北約機制向烏克蘭提供軍援,費用由北約成員國分攤。
這種"歐洲買單"的策略不僅反映美國國內削減援烏成本的政治壓力,更暗含對澤連斯基"不妥協"立場的不滿。
根據赫什2024年3月的爆料,美國曾以切斷非軍事資金為要挾,迫使澤連斯基放棄與俄羅斯和談。
而澤連斯基在2025年4月的表態中仍堅持"不承認克里米亞歸屬俄羅斯",與特朗普和平計劃中要求烏克蘭割讓領土的核心條款形成直接沖突。
特朗普
這種戰略分歧在2025年7月達到頂點——特朗普威脅若50天內未達成協議將對俄加征關稅,而澤連斯基仍強調"烏克蘭不會在主權問題上讓步"。
特朗普政府表現出對澤連斯基坐莊的烏克蘭政權不滿了。
而,烏克蘭的軍事表現與腐敗問題成為美國不滿的重要導火索。
2024年烏軍反攻失敗后,西方對澤連斯基政府的信任度持續下滑。
扎盧日內在2023年11月接受《經濟學人》采訪時曾直言"戰場陷入僵局",而澤連斯基卻公開指責軍方"未能實現國家目標"。
這種矛盾在2025年2月達到白熱化:烏克蘭國防部因采購腐敗爆發內斗,國防采購局局長別茲魯科娃因拒絕向本土企業傾斜訂單被解職,暴露了軍工體系中根深蒂固的利益輸送問題。
更嚴重的是,2025年6月哈爾科夫前副市長因侵吞防御工事資金被起訴,涉案金額高達540萬格里夫納,再次印證了烏克蘭基層治理的潰爛。
美國國會共和黨議員近期多次援引這些案例,要求削減對烏援助,特朗普政府面臨的國內壓力可見一斑。
另外,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正在重塑對烏戰略。
2025年7月,特朗普宣布通過北約機制向烏克蘭提供"愛國者"導彈,聲稱"費用由北約承擔",實質是將對烏援助包裝成"歐洲義務"以規避國內爭議。
這種策略與其2016年競選承諾一脈相承——既維持對烏支持的國際形象,又降低美國納稅人負擔。
與此同時,共和黨內部削減援烏的聲浪持續高漲。
2025年4月,特朗普的和平計劃提出"承認克里米亞歸屬俄羅斯",遭到澤連斯基拒絕后,白宮開始討論"換馬"可能性。
這種政治邏輯在赫什爆料中得到印證:一名華盛頓官員透露,若特朗普決心推動,澤連斯基可能被"流放",扎盧日內將被扶植上臺。
澤連斯基
選擇扎盧日內的多維考量
扎盧日內作為前烏軍總司令(2021-2023年),在軍隊中擁有無可替代的威信。
2023年民調顯示,其支持率高達90%,遠超澤連斯基的77%。
這種威望在2024年2月被解職時引發軍方強烈反彈——路透社報道稱,烏軍前線部隊因"失去鐵將軍"而士氣低落。
更關鍵的是,扎盧日內始終保持"軍人不干政"的形象。
盡管2023年11月曾傳出其與俄羅斯秘密和談的傳聞,但他在擔任駐英國大使后刻意淡化政治色彩,專注于軍事外交。
這種"技術官僚"形象使其成為美國眼中既能穩定局勢又不會引發國內反彈的理想人選。
扎盧日內的外交履歷強化了其"西方代理人"的身份。
2024年3月被任命為駐英國大使后,他迅速與英國國防參謀長拉達金建立密切關系,成功推動英國向烏克蘭提供"挑戰者2"坦克等關鍵裝備。
扎盧日內
更重要的是,他在2025年3月公開批評美國"破壞世界秩序"的言論,看似與白宮立場沖突,實則為其塑造了"獨立于澤連斯基"的政治形象。
這種策略性表態既贏得歐洲好感,又為美國提供了政治炒作空間——當澤連斯基拒絕妥協時,扎盧日內可作為"務實改革者"被推向前臺。
此外,扎盧日內在2023年與俄羅斯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的秘密接觸傳聞,使其成為少數被俄烏雙方接受的政治人物,這對美國推動停火協議至關重要。
扎盧日內的軍事理念與美國戰略轉向高度契合。
2023年擔任總司令期間,他多次質疑反攻可行性,主張"優先防御、重建軍力",與澤連斯基的"全面反擊"路線形成鮮明對比。
這種務實態度在2025年7月得到印證:他在英國智庫演講時強調"烏克蘭需要現實的和平",暗示可接受領土妥協。
更重要的是,他在擔任國防采購局局長期間推行的"直接簽約制造商"改革,將中間商參與度從82%降至12%,大幅提升了武器采購效率。
這種改革魄力與澤連斯基政府的腐敗形成鮮明對比,使美國認為他能有效重建西方信任。
扎盧日內
這則爆料可靠嗎?
作為普利策獎得主,赫什的爆料模式具有鮮明特征:通過匿名高層信源揭露內幕,隨后引發國際關注。
其2023年"北溪管道爆炸"的爆料雖遭白宮否認,但德國、瑞典調查均指向"國家行為體",部分細節如"挪威參與引爆"已被挪威媒體間接印證。
本次爆料同樣符合其敘事邏輯——匿名官員透露"流放計劃",并強調扎盧日內的"過渡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赫什在2024年3月曾準確預言美國以切斷資金威脅澤連斯基,此次爆料的時效性(特朗普重返白宮半年后)與政治敏感期(北約峰會后)高度吻合。
赫什爆料的核心邏輯與公開信息高度契合。
2025年7月,特朗普政府的對烏政策呈現三大轉變:將軍援成本轉嫁給北約、威脅對俄加征關稅、推動領土妥協的和平計劃。
特朗普
這些舉措與赫什所述的"政權更迭"存在內在關聯——當澤連斯基拒絕配合時,扶植更聽話的代理人成為必然選擇。
更值得關注的是,扎盧日內近期的外交活動呈現明顯政治化傾向:2025年3月批評美國政策后,他頻繁與歐盟官員會晤,討論"烏克蘭未來治理結構",被觀察家視為"權力過渡前的鋪墊"。
盡管爆料具備邏輯合理性,但關鍵證據仍存在缺失。
首先,美烏官方尚未對此作出回應,扎盧日內本人也未公開表態。
其次,赫什依賴的匿名信源無法驗證,其"武力流放"的細節(如具體執行部隊、時間節點)缺乏支撐。
更重要的是,澤連斯基仍掌握著關鍵籌碼——2025年7月,他通過釋放"愿簽署礦產協議"的信號,成功促使特朗普恢復部分軍援。
這種政治博弈顯示,美國推動政權更迭面臨現實阻力:澤連斯基的國際形象、烏克蘭國內民意以及歐盟的態度均可能成為障礙。
美國國會
最后怎么看呢?還是粗淺三點,僅供探討。
第一,特朗普的態度。
特朗普的態度將是決定性因素。
若其堅持"50天期限",并在2025年9月前推動領土妥協方案,政權更迭的可能性將顯著上升。
反之,若國會共和黨內部對削減援烏分歧加劇,或澤連斯基成功爭取歐盟支持,美國可能被迫維持現狀。
第二,扎盧日內的實力。
扎盧日內的政治智慧將決定權力過渡的可行性。
若他能在英國大使任內促成北約加大軍援,同時與俄羅斯保持秘密接觸,其政治資本將迅速積累。
反之,若其公開表態過于激進(如承認克里米亞歸屬),可能引發烏克蘭國內反彈,反而鞏固澤連斯基地位。
第三,俄烏戰場的變化。
俄烏戰場局勢的變化將深刻影響各方決策。
雖然,最近俄羅斯對于澤連斯基的恢復談判的想法有了肯定性的表態。
但是戰局走向并沒有實質變化,如果俄軍在2025年秋冬攻勢中取得重大突破,澤連斯基的談判籌碼將進一步削弱,美國推動政權更迭的壓力增大。
反之,若烏軍成功守住關鍵防線,澤連斯基的政治地位將得到鞏固,美國可能被迫調整策略。
澤連斯基
赫什的爆料猶如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揭示了美烏關系的深層裂痕。
美國的戰略焦慮、烏克蘭的治理困境與國際格局的深刻變遷,共同構成了這場權力博弈的復雜背景。
盡管消息的真實性仍需驗證,但其反映的趨勢——美國試圖通過"換馬"降低戰略成本——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未來幾個月,美烏高層的互動、扎盧日內的動向以及戰場態勢的演變,將決定這一歷史進程的最終走向。
對于烏克蘭而言,這場危機既是挑戰,也是重塑國家治理的契機;對于國際社會而言,則是觀察大國博弈與小國生存困境的重要窗口。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唯有保持理性與審慎,才能避免局勢滑向不可控的深淵。
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大染缸,盡管使勁地攪動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