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電影里的英雄,卻干過比電影還狠的仗。朝鮮戰場上,美軍手里握著火力、地圖和制空權,志愿軍這邊,靠的是肉身、意志和一個又一個不退的連隊。
在那群頂風冒雪打硬仗的志愿軍里,有個名字扎眼得很:毛張苗。他帶著143人殺穿敵軍兩個師的防線,活生生打斷對方退路,還把自己打成了美軍情報里的“夜襲鬼影”。
回國后,他也沒歇,從連長一路干成了師長,卻一直不愿多說一句戰場的事。這樣的人,連檔案館都不敢寫得太輕描淡寫。
他是連長,也是主攻錐子頭
1951年10月25日,朝鮮戰場,志愿軍第五次戰役打響。此時,美軍已經吃過幾次“夜襲”和“人海”的虧,紛紛在前線構筑立體火網。
而前線五連的連長毛張苗,卻被點名擔任主攻方向的“尖刀連”。前指下命令:必須在黃昏前切斷敵軍兩個師的退路,占領209高地。
這支五連,僅僅只有143人,裝備也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全連共三挺輕機槍,六枚手榴彈每人分兩,但面對的是南韓第1師和美第2師構筑的聯合防線,陣地配備火炮,守軍超過2000人。
毛張苗沒有遲疑,他在戰前動員時只說了一句話:“要是我毛張苗第一個倒下了,就讓副連長頂上。人沒了,連旗不能倒。”五連士氣頓時爆棚,戰士們扛著刺刀直接趁夜風推進,分三路貼近敵陣。
戰斗從26日凌晨打到中午,五連三次強攻、兩次潛伏,一度打斷了對方前沿通訊線,炸毀一處彈藥庫。
尤其是在側翼小路上,毛張苗親自帶5人小組打掉敵軍暗堡,炸死當場據守的4名美軍軍官和十余名南韓兵。這場硬仗打了不到20個小時,敵軍兩個師的退路被徹底掐斷。
南韓陸軍總部在戰后記錄中稱,遭遇“五連襲擾”,第1師約4000人突圍失敗,戰后重組兵力歸入其他番號,美第2師退后三線,火力陣地交出。
而五連僅剩下63人,但連旗依舊插在209高地頂端。戰后,全連記集體一等功,毛張苗被志愿軍總部親自電令嘉獎。
打仗打出名,美軍點名要他命
毛張苗這個名字,從那場戰役之后,在敵軍眼中成了個刺。
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部在1952年年初的作戰簡報中,首次使用代號“地鼠連長”描述“敵軍中擅長夜襲、奇襲、反包圍的一名指揮官”,實際指的就是毛張苗。
從209高地之后,毛張苗帶五連連打13場突擊戰,全部勝出。其中5次為主攻,其余均為策應或牽制。
1952年4月的一次“龍源里穿插戰”,五連奉命從敵后插入8公里,突襲敵軍軍糧倉庫和后送通道。毛張苗帶人挖地道、炸橋梁,硬是在敵軍未反應之前把三個倉庫點了火,把南韓軍一個團餓了三天。
那一仗,美軍甚至誤以為志愿軍已經在后方布下兩個團。南韓軍情報部門在報告中承認,“對中國軍隊單點滲透能力嚴重低估”,并對“毛張苗所部”的移動路線進行了復盤模擬。
模擬結果顯示,五連的行軍速度遠遠超出美軍的偵測預期。
同年6月,毛張苗又帶隊實施“敵后轉點襲擾”,在72小時內連續轉移5次陣地,每次都與敵接觸后立即脫離戰場。
戰后統計,這種戰法使敵軍炮火誤打己方陣地3次。美軍作戰通報中稱,“該敵指揮官似為中方特種滲透人員”,正式將毛張苗歸入黑名單。
而在國內,五連成了全軍學習的“樣板連”,毛張苗被授予“特等功臣”,同時被破格提升為團副參謀長。
一位曾與他并肩作戰的連排干部回憶:“這人不只敢打,打完還復盤,每次出擊都拿地圖演算,哪怕是個山溝也得研究風向。”
從裁縫鋪到作戰室,一步一個彈殼印
毛張苗1918年出生于山東昌邑,自幼家貧,曾做過裁縫、鐵匠、趕腳夫。1937年參加八路軍,最初被分到后勤部做軍需。
他原本只想縫衣裳,結果愣是在掃雷時撿起了一把掉落的三八大蓋,從此上了戰場。
他打仗講章法,排雷、夜襲、爆破、近戰樣樣都熟。長征路上,他隨部隊穿越烏蒙山,用編織袋包住腳,在大雪中行軍十晝夜。
抗戰時期,他所在的游擊隊在河北搞“地雷戰”,用的是他自己畫的圖紙。
抗美援朝結束后,毛張苗回國進軍校,1956年晉升為師級干部,調任第62軍某師副師長。據檔案記載,他始終堅持每天手寫作戰筆記,每月手繪演習圖兩幅以上,被稱為“圖上作戰狂人”。
他的脾氣也硬。一次演習中,某師調動慢、通訊遲,毛張苗拍著桌子罵參謀:“你這是拿士兵性命賭懶惰!”整個司令部沒人敢接話。
可就是這么個倔將,帶部隊卻一向細致。新兵入營,他都要一一查鋪蓋、看鞋碼,說:“兵的腳底板管著咱陣地有多大。”
他退役后回鄉務農,謝絕所有采訪。1985年,地方志修志員幾經打聽才找到他。他只說了一句:“我就做了點該做的。”
這個從裁縫鋪走出來的戰士,把一連兵打成了敵人眼中的“地獄鬼連”,他不是講故事的人,但他的每一場戰斗,都成了今天軍史中的醒目紅筆。
參考資料:
毛張苗.百科.
從裁縫到指揮合成登陸 抗美援朝英雄的傳奇人生.觀察者.2020-10-2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