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中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貝森特對華示好
美國從來不會單純地對中國釋放善意,所有的友好姿態背后都隱藏著特定意圖和算計,這是我國多年與美國交涉過程中總結出的重要認知。
近期美國政府再次展現出對華緩和的姿態,上至特朗普公開致謝中國提供幫助,下至美財政部長、商務部長接連發聲,稱中美貿易談判不必過度擔憂。然而消息尚未完全傳播開來,特朗普隨即做出一項令人費解的任命決定。
布西耶
新任命的美國空軍副參謀長人選,再次為中美關系投下陰影。此人與中國有著一段并不愉快的歷史交集,與1999年中國駐南聯盟使館遭轟炸事件密切相關。
在美方宣稱希望修復中美關系的背景下,卻選擇這樣一位與中國存在歷史恩怨的人物擔任空軍高層職務,這背后是否暗藏特朗普政府的深層意圖?此舉究竟是無心之舉,還是對亞太戰略格局深思熟慮后的又一布局?
特朗普
那道橫亙25年的傷痕,因他而再度被撕裂
時間回到1999年,北約戰機正在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上空盤旋。其中一架最先進的B-2隱形轟炸機內,坐著一位名叫托馬斯·布西耶的飛行員。
他或許未曾預料到,這次任務將成為中美關系史上的一個重大創傷。5月8日凌晨,五枚精確制導炸彈從天而降,擊中的并非軍事目標,而是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三名中國記者當場遇難,二十余人受傷,這一事件至今仍令中國人民難以釋懷。
媒體報道
美方以“誤炸”作為回應,聲稱是使用了過時地圖所致。然而這一解釋從未被廣泛接受,因為大使館的坐標早已公開,周邊也并無值得攻擊的軍事設施。
布西耶正是此次轟炸任務的參與者之一。他因參與南聯盟軍事行動獲得一枚銅質戰斗勛章。事件發生后,他雖短暫調離前線部隊,但僅一年后便重返原崗位,并迅速晉升為中校,仕途自此暢通無阻。
三位犧牲的中國同胞
將這樣一位曾給中國帶來巨大傷害的人物不斷提拔,美國政府此舉究竟意欲何為?如今這位昔日的飛行員布西耶,已晉升為四星上將,并被特朗普提名為美國空軍的二號人物。
布西耶不僅擔任空軍副參謀長,還掌控著美軍陸基核導彈部隊和戰略轟炸機部隊。這項任命突如其來地喚起了塵封的記憶,使那道尚未愈合的傷口再次暴露在公眾視野之中。
1999年的B-2A轟炸機
這是否意味著美國正在醞釀重大戰略調整,讓這位曾傷害中國的將領掌控核武器系統,難道特朗普正在策劃對華軍事行動?
特朗普及其團隊近期頻繁釋放對華善意信號,我們是否可以理解為這是為了轉移中國注意力,為軍事準備爭取時間?為何說布西耶對中國具有特殊威脅?他過去曾發表過哪些針對中國的言論?
時任中國駐美大使要求克林頓道歉
布西耶——掌控核威懾的決策者
如果說過往的歷史恩怨只是背景,那么布西耶目前的職務則讓這項任命更具現實意義。他目前領導的是美國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這個機構雖名稱低調,卻是美軍唯一一個同時掌控陸基洲際彈道導彈與戰略轟炸機的指揮中樞。
美國最核心的核武器資源——“民兵-III”洲際導彈,以及具備核打擊能力的B-2和B-52戰略轟炸機,均在其管理之下。
民兵-III”洲際導彈
布西耶本人也從未掩飾其對華強硬立場。他多次公開渲染中國核能力的發展,主張美國必須調整對華核威懾戰略,確保自身具備“壓倒性優勢”。
由他主導推動的“哨兵”新一代洲際導彈與B-21隱身轟炸機項目,正是這一戰略思維的體現。這些耗資數千億美元的軍事項目,其目標只有一個——
確保美國始終掌握對潛在對手的核優勢。讓這樣一位人物晉升,無異于將鷹派的戰略理念更深地植入美軍高層決策體系。
圖源網絡
一面是伸出的橄欖枝,一面是鋒利的軍刀
就在布西耶被提名為空軍高層的同時,華盛頓正向北京釋放一系列緩和信號。特朗普政府在芬太尼問題上肯定中國的合作貢獻,
同時暗示可能延長對華關稅的暫停期限,甚至流露出年內訪華的可能性,試圖緩解緊張的經貿關系。
就連此前被嚴格限制的H20芯片,如今也被批準向中國市場出口,這一切似乎都在為中美關系降溫。然而布西耶的提名,卻像一盆冷水,瞬間澆滅了部分樂觀預期。
媒體報道
不僅如此,美國的另一只手也在行動。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正以“國家安全”為由,計劃出臺新規,禁止所有使用中國技術或設備的海底通信設備接入美國網絡,這明顯是“聲東擊西”策略的又一例證,難道以為中國會對此毫無察覺?
這種一邊釋放緩和信號、一邊加強遏制手段的“雙軌策略”,讓外界難以判斷美國的真實意圖。布西耶的任命,恰好揭示了美國當前對華政策的復雜性:合作可以談判,但對抗準備一刻未停。面對美方如此舉動,中國應如何應對?
中國發言人
中國不會掉以輕心
回顧歷史,中國之所以能夠有效遏制重大軍事挑釁,不是因為對手變得溫和,而是因為解放軍的實力已強大到足以讓任何潛在的挑釁者三思而后行。“落后就要挨打”這句深深刻在中國民族記憶中的教訓,至今依然適用。
布西耶的晉升,與其說是挑釁,不如說是警示。它提醒我們,歷史的創傷不會自動愈合,戰略威脅也不會因幾句外交辭令而消失。
中國解放軍
無論美方釋放多少緩和信號,我們都應堅持“聽其言,觀其行”的原則。而“觀其行”的核心,就是密切關注美方軍事高層的任命、武器系統的研發及戰略部署的調整。
在一個充滿雜音的環境中,要想讓別人聽見你的聲音,唯一的辦法就是發出比噪音更響亮的回應。面對核威懾的言論,最有力的回擊就是構建并保持自身可靠、有效的核反擊能力。
中國解放軍
布西耶這枚關鍵棋子,讓我們看清了中美關系錯綜復雜的本質。既有歷史的積怨,也有現實的軍事博弈;既有經貿合作的需求,也有戰略對抗的沖動。
在這幅宏大的亞太棋局中,每一個國家的舉動背后都有其深層邏輯與戰略意圖。對于中國而言,與其揣測對手的每一步動向,不如專注于提升自身實力。因為決定最終勝負的,從來不是對手的意圖,而是自身的實力!
中國東風導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