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本書,在行走中閱讀。本期的《1公里行走課堂》將帶你一起走進南昌路136弄里的傅雷舊居。都說一紙雖短,家書情長;方寸尺素,明修身之道。《傅雷家書》就是一本家教經(jīng)典,匯集了傅雷一家因材施教思想智慧的集中體現(xiàn),傅雷夫婦也因此成為眾多中國父母心中的榜樣。
南昌路136弄39號,就是《傅雷家書》的誕生地。傅雷先生是中國著名的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還做過上海美專的老師。他的一生和這座城市緊密相連,而他的舊居,離劉海粟的家也不遠。
傅雷出生于原江蘇省南匯縣(今上海市浦東新區(qū)航頭鎮(zhèn)),他幼年喪父,母親是一位極富主見的女子,極其重視他的教育,一路把他送入徐匯公學。
1927年,母親更是毅然變賣田產(chǎn),供他去法國留學,這才開啟了一代巨匠的騰飛之路。
正是在這座寓所里,傅雷開啟了他的翻譯生涯。他翻譯的很多世界名著,最初的創(chuàng)作念頭都是從這里開始的:例如《歐也妮?葛朗臺》《高老頭》《約翰?克利斯朵夫》《幻滅》等。
傅雷翻譯的作品語言優(yōu)美,注重神似,具備中國古典美學里“尚情”“尚意”的特點,深受讀者歡迎,多篇文章還入選了中學、大學語文課本。
不過,讓傅雷被更多人記住的,還是《傅雷家書》。
這是1954年到1966年間,他與留學波蘭的長子傅聰長期往來通信的信件文稿。《傅雷家書》里傾注了傅雷夫婦對長子傅聰及兒媳彌拉的濃濃愛意,同時也提及了對未能很好地教育小兒子傅敏的懺悔。對兩個兒子的不同教育方式,正體現(xiàn)了傅雷“因材施教”的教子觀念。
在中國文化史上,能以家書形式流傳于世的,只有《曾國藩家書》和《傅雷家書》兩套著作,體例獨特,堪稱家書雙璧。
《傅雷家書》當中,除了親情之外,更多的是字里行間蘊含的滿滿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養(yǎng)等方面,都具有極大且深遠的啟迪作用。
南昌路136弄曾居住過不少文化名人:1號是文學大師巴金曾經(jīng)的居所,11號則是徐志摩和陸小曼的家,48號是影視“大腕”們的故居,如白楊、應云衛(wèi)等人的舊居。
著名文化人錢鐘書、楊絳曾住在黃浦區(qū)復興中路573號,他們也經(jīng)常來傅雷居所拜訪。傅雷夫婦在這里居住的這段時間,和諸多文化巨匠為鄰,相互交流,真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現(xiàn)在這個時代,我們已經(jīng)不再用書信往來了,但是那段用書信走過的歷史,我們也不能忘卻,應當銘記?;蛟S在不經(jīng)意間,當一個個活靈活現(xiàn)的家訓故事、一句句言簡意賅的家風箴言從歷史中向你走來,無形中也讓優(yōu)良家風的傳承更鮮活、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黃浦區(qū)的南昌路,寧靜而低調(diào)。漫步其中,梧桐掩映間藏著眾多歷史名人的文化地標,仿佛述說著太多太多的故事,或許這又是一個值得我們青少年來感悟家國情懷的生動課堂。
希望大家多能來南昌路走走,徜徉在人文歷史的磚墻銘牌邊,昔日場景仿佛歷歷再現(xiàn),讓名人的精神品格在人文行走中代代相傳。
記者 / 姜東鋒 伋升彪(特約)
編輯 / 劉曉靜
圖片 / 于依凡 孫高南
視頻 / 于依凡 孫高南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