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真能聽懂我說的話嗎?”
相信不少新手家長在面對剛出生的寶寶時,
心里都曾冒出過這樣的疑問。
甚至有些家長覺得孩子那么小,
根本聽不懂話,
于是選擇在寶寶面前保持沉默。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家長的“嘮叨”對孩子的語言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于1周歲以前的小朋友來說。
千萬別小瞧這些小小的生命,他們不僅能聽得懂我們的話,甚至還會做出回應,為日后的語言爆發做好儲備。
當然,這里的“嘮叨”可不是隨心所欲、毫無章法的發言,而是需要掌握一些科學技巧。
場景融合
“嘮叨”融入日常,開啟語言啟蒙
孩子的語言吸收期從生命誕生之初就開始了。
即便寶寶還不會說話,他們的大腦也在默默地吸收著周圍的語言信息。
所以,家長從寶寶出生那一刻起,就可以將日常場景融入對話之中。
但要避免使用無意義的重復聲調或者成人嬰語,而是用最自然、最規范的語言表達,幫助寶寶進行語言啟蒙和物品認知。
比如,喂奶的時候,我們可以溫柔地對寶寶說:“寶寶,這是奶瓶,我們來喝奶。”
換尿布時,也可以輕聲告知:“我要幫你換尿布了哦。”
用豐富、真實且溫柔清晰的語言描述日常生活,即便寶寶暫時還聽不懂,這些話語也如同種子一般,成為種在他們的心中“儲備詞匯”。
正向情緒
“嘮叨”傳遞溫暖,安撫幼小心靈
隨著寶寶的成長,他們常常會因為表達能力有限而出現“情緒爆發”的情況。
在這個階段,溝通的關鍵不在于“控制”寶寶的行為,而是要理解與接納他們的情緒。
比如,當寶寶丟東西時,我們第一時間不是要呵斥和抱怨,而是可以通過問詢或者建議的方式,引導他們認知和歸納自己的行為。
可以先溫柔地問:“是玩具傷害你了嗎,還是你有什么不開心呀?”等寶寶的情緒逐漸被安撫下來后,再接著說:“我們來一起整理你亂丟的玩具吧,把它們放回原位,不然他們也會傷心。”
這樣的“嘮叨”方式,既能讓寶寶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又能幫助他們學會正確的情緒表達和行為方式。
多語表達
“嘮叨”豐富語言,激發學習興趣
為了促進寶寶的語言吸收與儲備能力,我們還可以采用多種語言表達方式。
比如,在介紹一件物品時,可以用不同的語言進行描述。
“這是蘋果,英文是apple”、“爸爸的英語是daddy”……
或者可以以游戲的方式,幫助寶寶更好地接觸語言,比如可以在揮手打招呼時說,“你好寶寶,hello”“早上好,Good Morning”。
這種多語言的“嘮叨”方式,不僅能讓寶寶接觸到更豐富的語言環境,還能為他們日后的語言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說不定,你的寶寶將來會成為一個語言小天才呢!
動作結合
“嘮叨”搭配肢體,傳遞無盡愛意
在寶寶的語言還未完全發展之前,身體語言與情緒回應是他們溝通的主要方式。
擁抱、觸摸、溫柔的動作,都能傳遞出滿滿的安全感和愛意。
比如,每次分離前,我們都可以簡單而溫馨地和寶寶道別:“媽媽去工作,下午6點鐘回來,我們揮手再見。”“我們擁抱一下吧,作為今天的分別儀式。”
這樣將“嘮叨”與動作結合的方式,能讓寶寶在感受到語言魅力的同時,也能體會到親人之間的深厚情感。
所以,家長們,別再在寶寶面前保持沉默啦!
不妨用“嘮叨”為寶寶的語言發展助力,讓他們在愛的語言環境中茁壯成長。
相信在這樣的悉心陪伴和科學引導下,寶寶們一定會早日開口,用流利的語言與我們分享他們的快樂與煩惱,一起期待寶寶們語言爆發的那一刻吧!
說明:文字原創,部分圖片由AI生成。
作 者:陶宗瑤
責編:解陽楊
審核:姜峰 李碩然 唐蔚
為促進科普創作的傳播與交流,我們組建了科普創作者交流群
由于申請人數較多,進群后請備注:醫院、單位 / 專業 / 姓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