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伴隨著中美關系的持續博弈,國際社會關于新冷戰的討論也日益升溫。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有觀點認為既然美國最終戰勝了蘇聯。
那么同樣的,美國也能夠拖垮中國。
這一說法迅速引發廣泛討論,不少人開始擔憂中國是否會重蹈蘇聯覆轍。
針對這個敏感話題,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發表了一番分析,揭示了問題的核心。
美國對蘇聯的遏制
早在1947年,美國就將“遏制蘇聯”的戰略納入國家政策框架。
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僵化、輕工業和紡織業的缺失,蘇聯在和平時期很容易被經濟封鎖。
在這種形勢下,美國率先實施出口管制。
關鍵資源和技術遭到封鎖——從鋼鐵管道到半導體芯片,蘇聯在產業升級的關鍵節點遭遇瓶頸。
隨后,美國又利用石油價格作為武器,聯合沙特制造“石油洪流”。
將油價從每桶30美元壓低至12美元,使蘇聯財政壓力陡增。
想象一下,稅收銳減,財政緊張,還要維持龐大的軍事開支,不得不壓縮民生投入。
這直接導致蘇聯經濟體系持續瓦解,投入難以反哺民用產業,整個國家陷入“軍政失衡”的惡性循環。
當經濟缺口被撕開后,美國還擁有核武器和盟友的雙重優勢。
1960年前后,美國核彈頭數量已是蘇聯的兩倍,并啟動“星球大戰”計劃,進一步施壓。
蘇聯不得不跟進發展反彈道導彈系統,使得軍費開支激增,財政陷入困境。
與此同時,美國在全球構建軍事聯盟。
從北約到東南亞條約組織,蘇聯成為被包圍的孤島。
這套組合策略迫使蘇聯將越來越多資金投入到無法帶來經濟效益的軍事建設中。
很快,所有投入都變成了低效的軍備競賽接力。
美國不僅在經濟和軍費上施壓,也在意識形態層面進行滲透。
通過廣播、電影和出版物,不斷傳播其“富裕、自由、開放”的生活方式。
同時,美國中央情報局啟動“特洛伊計劃”,扶持反對派,傳播自由理念。
當蘇聯民眾意識到自身生活水平低下,又感受不到國家意識形態的吸引力。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蘇聯體制是否真正有效。
到了1980年代初,這種信任危機逐漸演變為社會動蕩的導火索。
戈爾巴喬夫試圖改革,但缺乏民眾支持,歷史的轉折點出現在人心流失之時。
美國通過經濟、財政和意識形態等多條戰線發動持久戰,將蘇聯逼入絕境。
美國在多個層面不斷加碼,蘇聯的各個支柱相繼崩塌。
最終,美國成功將蘇聯拖垮。
正因如此,外界才會認為美國同樣能夠拖垮中國。
那么,實際情況果真如此嗎?
中國與蘇聯
從本質上看,中國與蘇聯存在顯著差異。
蘇聯實行的是典型的計劃經濟體制。
物資分配由國家主導,價格機制失效,民眾缺乏市場選擇。
而中國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啟動改革開放,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如今的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門類,民營經濟貢獻了超過60%的GDP,互聯網創新能力與全球供應鏈整合能力遠超當年的蘇聯。
蘇聯企業的生產內容和方式都是由指令決定的。
而中國的民營企業則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升級,從“家庭作坊”成長為全球品牌,如今已進入蘋果、特斯拉等高端供應鏈。
這種活力不是來自行政命令,而是源于市場機制的推動。
美國之所以能夠拖垮蘇聯,部分原因在于蘇聯“自我封閉”。
它幾乎不參與國際貿易,外匯儲備匱乏,產業外循環脆弱,西方一制裁就陷入癱瘓。
但中國的情況截然不同。
當前中國是14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是全球產業鏈的核心樞紐。
許多國家對中國的進出口依賴程度甚至超過對美國。
中國還在全球范圍內投資建廠、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在東南亞、非洲、拉美等地,中國已構建起廣泛的合作伙伴網絡。
這意味著美國想要實現“經濟脫鉤”幾乎不可能。
美國表面上強調去風險,但芯片依然在出口,大豆仍在銷售,一旦通脹上升還得依賴中國商品平抑物價。
歐美也清楚,與中國全面脫鉤將首先重創自身經濟。
李顯龍點破現實,美國難以復制冷戰勝利
李顯龍指出,今天的亞洲已非冷戰時期的邊緣地帶。那時的亞洲除了日本之外幾乎是一片待開發區域。
而現在,亞洲已成為全球經濟最具活力的中心。
中國、東盟、印度、日本、韓國等國家經濟增長迅速,人口眾多,內需旺盛。
美國當年之所以能促使歐洲團結對抗蘇聯,是因為蘇聯的軍事威脅顯而易見。
柏林墻象征著蘇聯的壓迫。
但中國并未以軍事手段壓迫鄰國,反而與大多數周邊國家保持密切的貿易、基建和教育合作。
李顯龍的話不僅是外交辭令,更是對現實的深刻洞察。
中國并非冷戰時期的蘇聯,而是全球經濟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此外,從當前國際政治格局來看,西方國家的凝聚力也大不如前。
蘇聯解體時,美國的號召力極強,西方國家幾乎言聽計從。
如今,法國總統馬克龍直言“歐洲不應淪為美國的附庸”。
德國總理朔爾茨多次訪華,英國首相蘇納克也未選擇高調反華。
在五眼聯盟中,澳大利亞也在向中國釋放緩和信號。
對此,李顯龍有著清醒的認識。
如果美國強行拉攏盟友實施“脫鉤”或“圍堵”,最終可能導致自身孤立。
畢竟歐洲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極高。
空客、寶馬、LVMH等企業退出中國市場,比失去氧氣還難以承受。
正如他在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樣,中國已不再是那個積貧積弱的國家,國際社會對它的期待也發生了根本變化。
試圖用舊方法應對新局勢,結果很可能是自取其辱。
美國當年“拖垮”蘇聯,許多人認為是靠經濟手段。
但別忘了,這是建立在蘇聯體制僵化、社會矛盾激化、民眾信仰崩潰的基礎之上。而今天的中國并不具備這些“被拖垮的內因”。
盡管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期并面臨挑戰,但產業基礎雄厚,科技自立路徑清晰,民眾對國家發展的信心依然堅定。
疫情后,中國迅速恢復,消費市場回暖,產業鏈韌性在全球罕見。
你可以施加壓力,但難以真正“拖垮”中國。
更不用說中國如今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25%。
試圖孤立中國,等于自我斷臂。
美國能拖垮蘇聯,就能拖垮中國?
乍聽之下像是一句豪言壯語,但深入分析之后,答案早已寫在現實之中。
拖垮一個封閉的蘇聯可能可行,但要拖垮一個開放的中國卻并不現實。
更何況,中國的目標并非與美國進行你死我活的對抗。
中國更希望扮演負責任大國的角色,在與美國的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避免沖突。
這是維系全球秩序穩定的關鍵。
李顯龍深知中美兩國對全球格局的影響力,也清楚一個事實。
這個世界太大了,不需要也不應該只有一種聲音、一種體系、一個贏家。
結語
未來的中美關系,不應是零和博弈。
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互動。
是“既較量智慧,也比拼克制”,更是“既有實力,也有耐心”。
世界不需要第二次冷戰,也承受不起新的對峙。
真正的強國,不在于誰能拖垮誰,而在于誰能在不發生對抗的前提下創造合作的奇跡。
時代變了,邏輯也該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