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2024年7月10日,歐洲議會以523票支持的壓倒性多數通過相關議案,要求中國全面開放稀土出口,并指責中國“違背國際貿易準則”。
針對歐盟的質疑,中國駐歐盟代表團回應:“我們表示強烈抗議和堅決反對!”并明確指出歐盟的“雙重標準”問題。
那么歐盟為何再次采取這種“得了便宜還賣乖”的做法?
歐盟的戰略困境:法案雄心與現實骨感
歐盟的訴求背后,是其稀土供應鏈的脆弱現狀,目前歐盟使用的稀土磁鐵中高達98%仍依賴中國供應。近年來,歐盟試圖通過《關鍵原材料法》推動本土稀土產業的發展,目標是在2030年前實現部分自給。
然而,稀土的開采與加工面臨高昂的環保成本和復雜的技術門檻,導致進展緩慢。雖然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的稀土項目被寄予厚望,但由于開采周期漫長,短期內難以撼動中國在全球稀土市場的主導地位。
更讓歐盟焦慮的是,一些稀土通過泰國、墨西哥等國的中轉貿易流向美國,這進一步削弱了其對供應鏈的掌控能力。
歐盟認為,中國正利用稀土資源在貿易談判和地緣政治博弈中增強影響力,尤其是在俄烏沖突加劇全球軍工需求的背景下。
但中國并非突然加強管控,2024年10月正式實施的《稀土管理條例》明確規定稀土屬于軍民兩用物資,出口企業需提交用途說明。這一措施并非專門針對歐盟,而是全球13個實施稀土出口管制國家的普遍做法。
根據商務部統計,2025年上半年中國稀土出口量同比僅輕微下降3%,歐盟企業通過“綠色通道”獲得出口許可的比例超過六成。
所謂“供應鏈中斷”,實為部分企業不愿配合合規審查的托辭。更耐人尋味的是,歐洲議會通過該議案的時間,恰好處于中歐峰會召開前夕。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即將訪華,探討中歐建交50周年以來的合作前景。這種“先施壓再談判”的策略,暴露出歐盟在談判桌上缺乏足夠籌碼。
中國商務部早已明確立場:合規申請的“綠色通道”始終暢通,但如果歐盟企業拒絕提供必要的信息,審批流程自然無法完成。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5年1月至5月期間,中國對歐盟的稀土出口仍占全球總量的42%,說明中方并未中斷正常貿易。
中方的雙重反擊
面對歐盟的指責,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指出:“對軍民兩用物資實施必要管理是各國行使主權的正當行為,也是履行國際義務的表現。”
王毅外長在7月3日訪問柏林期間明確表示:“稀土出口從來不是中歐之間的問題。”只要歐盟企業依法依規操作,其需求完全能得到保障。
就在歐洲議會投票通過相關議案的第六天,中國外交部突然宣布:與歐洲議會同步解除交往限制,包括取消對議員彼蒂科菲爾的制裁。
這一舉措正值特朗普向歐盟27國發出“最后通牒”:若在8月1日前未達成貿易協議,將加征30%關稅。中方的“解套”使歐盟能夠集中精力應對美國的貿易壓力。
歐盟貿易專員謝夫喬維奇
這不是首次圍繞稀土展開博弈,中國稀土儲量僅占全球總量的23%,卻曾供應全球90%的市場,導致資源過度消耗和生態環境嚴重破壞。
2010年,中國曾嘗試通過配額制保護資源,但遭到歐美日聯合起訴至世貿組織并敗訴。盡管如此,中國并未放棄對稀土產業的主導權。
2025年5月,新一代稀土追蹤系統正式上線,每克稀土都擁有唯一的電子“身份證”,徹底切斷了經泰國、墨西哥等地中轉輸往美國的灰色通道。
技術優勢構筑起更高的壁壘,中國目前掌握著全球92%的稀土精煉產能,并擁有37項獨家提純專利,可將稀土純度提升至99.999%。
牛津大學能源研究所的研究指出:西方在重稀土分離與提純技術方面落后中國約20年,短期內要削弱中國在全球稀土市場的主導地位,前景極為渺茫。
信源:南方新聞網2025—07—11——歐洲議會通過涉華相關決議中國駐歐盟使團:停止搞雙重標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