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公開歷史文獻資料結合個人理解創作,部分內容為文學性演繹,嚴禁擅自轉載,侵權必究。
虢文公勸諫周宣王
我是那些年,今天繼續趣聊歷史人物,話說西周有一位 "老古板",這人不好打仗,亦不貪財,卻認一個死理兒:祖宗傳下來的農禮不能丟,誰丟就跟誰急,急頭掰掰臉那種。
他就是虢文公,虢國的國君,謚號文公,又稱虢季,您別瞧他名字文縐縐的,脾氣可倔得很。
事出起因是周宣王剛上臺就想廢了 "藉千畝" 的老規矩,愣是被他劈頭蓋臉一頓懟,史書上記著 "虢文公諫曰,不可",就這幾個字,藏著多大的倔強和擔當?
要講虢文公,那可真是小孩沒娘,說來話長,簡單講就是他那會兒的天下剛從火坑里爬出來,周宣王姬靜這主兒要搞事兒:
前面咱聊過,姬靜是召穆公舍了親兒子才保住的太子,他爹周厲王被國人趕跑,多虧周定公和召穆公搞 "共和行政",才算穩住局面。
等到周宣王即位,滿腦子想的都是 "中興",要干番大事業,可年輕人嘛,總覺得老規矩礙事,剛上臺就盯上了 "藉千畝" 這檔子事。
可這 "藉千畝" 是啥?通俗的講就是種地,但這可不是簡簡單單的種地。
藉千畝春耕禮場景
西周是農業社會,周天子每年開春都要在鎬京附近的 "千畝" 田舉行儀式:天子親自扶犁耕三下,諸侯大臣跟著忙活,然后讓奴隸把地種上。
這儀式看著虛,實則是告訴天下 "農為邦本",就跟現在領導參加春耕儀式一個意思,是維護農桑民心的大事。
可周宣王覺得這不就是 "花架子"嗎?食之無味,棄之也不咋可惜!于是剛即位就放話:"今年這儀式別辦了,省下力氣多打幾仗!"
這話傳到虢文公耳朵里,老爺子當時就急了。
他是虢國國君,虢國跟周天子同姓姬,世代掌管王室禮儀,相當于 "文化部部長兼禮儀司長",最講究 "祖宗之法不可廢"。
《國語》里說他 "博聞強識,尤精農事",不光懂禮儀,還深知種地的重要性。聽說宣王要廢 "藉千畝",他揣著竹簡就闖進了王宮。
那會兒周宣王正跟召穆公商量伐戎的事,見虢文公氣沖沖進來,皺著眉問:"老虢啊,有事?" 虢文公 "撲通" 跪下,把竹簡往地上一磕:"大王,千畝之儀萬萬廢不得啊!"
宣王擱下銅爵:"不就耕三下地嗎?有啥大不了的?省下這功夫,我能帶兵把犬戎趕得更遠。" 虢文公脖子一梗,聲音比銅鐘還響:"大王差矣!這儀式不是給人看的,是給老天爺看,給百姓看的!您想想,天下人見天子親耕,才會覺得種地光榮,才肯好好干活;老天爺見王室重農,才會風調雨順。廢了它,百姓就會懶,上天就會怒,國家還能穩嗎?"
這話要是擱在現在,就好比有人勸領導:"剪彩儀式不能省,這是給老百姓表態度呢!" 您猜周宣王咋說?
他年輕氣盛,不耐煩地揮手:"老規矩太繁瑣,朕看不必了。" 虢文公見君王不聽,"咚咚咚" 磕了三個響頭,血都滲出來了:"大王忘了厲王為啥被趕跑了?就因不愛護百姓!農乃國之本,禮乃民之綱,綱要是斷了,國還能撐多久?"
這話戳到了宣王的痛處,他爹的教訓就在眼前。宣王沉默半晌,雖沒說恢復儀式,可也沒再堅持廢除,算是給了虢文公個臺階。《國語》里只記 "宣王即位,不藉千畝",沒說后來改沒改,但多半是被虢文公勸得松了口,至少沒徹底廢掉這規矩。
您可別覺得虢文公是 "老頑固",他懂的可不止禮儀。考古專家在陜西寶雞挖出過 "虢文公鼎" 和 "虢文公鬲",上面刻著 "虢文公子段作叔妃鼎",意思是他兒子為妻子做的銅器。這鼎和鬲做工精細,紋飾是農耕圖案,可見虢文公不光嘴上說重農,家里都透著對農事的重視。有專家推測,他可能還編過農書,教老百姓選種、施肥,只是沒流傳下來 ,這雖無實證,但從他對 "藉千畝" 的執著來看,八成是個 "農業專家"。
要說這 "藉千畝" 的儀式有多重要,咱給您細說。
每年開春,周天子要先去宗廟祭祖,禱告 "祈求豐年";然后帶著三公九卿到千畝田,太史官宣讀祝詞,樂官奏《載芟》之樂;天子扶著青銅犁,在田里耕三下,每下都有講究:第一下祈求風調,第二下祈求雨順,第三下祈求谷豐。接著諸侯耕五下,大夫耕九下,最后奴隸們把整塊田種滿。這一套下來,得折騰大半天,可老百姓看著高興啊:"天子都種地,咱更得好好干!"
周宣王為啥想廢?
‘除了覺得繁瑣,還因 "共和行政" 后國庫緊,想把儀式的花費省下來打仗。虢文公偏說 "這錢不能省",就像現在有人主張 "教育經費不能砍",看著沒直接產出,實則關系長遠。后來宣王打退淮夷、犬戎,開創 "中興",多半也有這 "不廢農本" 的功勞 ,老百姓肯種地,國庫才有糧,軍隊才有飯吃,這道理古今一樣。
虢文公田間觀耕勸王
野史里說,虢文公為了勸宣王,特意帶他去千畝田看春耕。見老農頂著日頭耕地,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宣王嘆了句:"百姓真不容易。" 虢文公趁機說:"大王要是親耕,老農們會覺得渾身是勁。" 宣王這才點頭:"那明年還是辦了吧。" 這故事雖沒正史記載,但《詩經》里有首《大田》,寫的就是宣王時期農耕興旺的景象,說不定真有虢文公的功勞。
虢文公的結局沒啥記載,只知他是虢宣公的繼任者,后來傳位給虢石父。這虢石父可是個奸臣,幫著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最后斷送了西周。倆人權衡一下,更顯出虢文公的可貴 , 他守住的不只是個儀式,更是西周的立國之本。就像老木匠守著刨子的規矩,看著多余,實則是保證活兒地道的根本。
現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里,"虢文公鼎" 還擺在顯眼位置。您去看那鼎上的銘文,雖已斑駁,可 "子子孫孫永寶用享" 幾個字仍清晰,像是在說:"重農的規矩,得傳下去啊!" 考古專家說,這鼎是虢文公子孫做的,可見他的后人也記著 "重農" 的家訓。
虢文公這輩子沒打過大仗,沒搞過改革,就憑一句 "不可" 的勸諫,在史書上占了頁腳。
可這 "不可" 二字重千鈞,它提醒君王:再忙也不能丟了根本,再想創新也不能忘了祖宗的教訓。宣王中興能成,少不了這樣的 "老古板" 在旁邊敲警鐘;后來幽王亡國,缺的正是敢說 "不可" 的忠臣。
守禮之重,百姓為本
這就叫 "守禮不是頑固,變通不是胡鬧"。虢文公的可貴,不在死守規矩,而在懂規矩背后的道理。就像現在過年貼春聯,看著是老習俗,實則是一家人團圓的念想。您說是不是這個理?
今兒的故事就到這兒。
參考資料:
《史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