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年盈利8億元,到半年虧損18億,廣汽的經歷,只是汽車價格戰的一個縮影。
我們到底是要短期的繁榮,還是一個行業長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汽車圈的例子告訴我們,汽車太便宜,有時候真的并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當這種便宜不是車企降本增效,而是以虧損為代價換來的時候。
7月11日,廣汽集團公告稱,預計2025年上半年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虧損18.2億元至26億元。受新能源車型銷量未達預期、價格戰導致收益下滑、銷售渠道結構性錯配、自主品牌見效尚需時間及海外市場基礎薄弱等因素影響,公司本期出現虧損。
廣汽集團的這份公告看起來很正常,畢竟今天車圈車企虧損似乎已經成了常態,但要知道,在2025年之前,廣汽一直都算是優等生。
以2024年為例,廣汽集團實現歸母凈利潤8.24億元,但已經較上年同期下降81.4%,營業收入1067.98億元,也同比下降17.05%。
2024年,車圈價格戰的影響已經初見端倪。但到了2025年,形勢顯然更加嚴峻。
為什么價格戰會讓車企陷入巨額虧損,而車企還要跟進呢?
以廣汽集團為例,廣汽集團2025年上半年推出的重點新能源車型銷量仍處于爬坡期,未達計劃目標。例如埃安品牌上半年銷量同比下降13.97%至108677輛,多個主力車型受價格戰影響收益也出現大幅下滑。
其中最可怕的就是不進反退。汽車價格戰就是如此殘酷,一旦有車企開始降價,進一步搶占市場份額,如果你不跟進降價,那么結果只有一條,那就是逐漸失去銷量,最終敗下陣來。
廣汽也是如此。今年廣汽被迫參與降價促銷,導致單車利潤大幅縮水。公司毛利率從2024年的水平急劇下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0.21%。
一個賣汽車的車企,毛利率只有區區的0.21%,這幾乎等同于賣一輛虧一輛了。
今年的汽車行業價格戰,和往年相比還有所不同,在范圍上,今年價格戰覆蓋面更廣。
從比亞迪秦PLUS DM-i降至6.38萬元,再到凱迪拉克XT4下探至15.99萬元,價格戰已經波及從經濟型到豪華品牌的所有細分市場。
第二個特點就是,連續多輪地持續降價。2025年前4個月國內車企降價車型超過60款,到了5月激增至百余款,部分車型降幅更是超過5萬元。而這已是自2023年以來的第四輪大規模價格戰。
除了汽車單純降價之外,汽車技術也面臨著同質化競爭,其特點就是全系車型標配輔助駕駛等等。
車企不再單純降價,而是通過“增配降價”策略,如將800V高壓平臺、激光雷達等高端配置下放至中低端車型,這一舉措也進一步導致車企陷入虧損,難以自拔。
當所有行業參與者都在降價換增量的時候,其結果就是拉低了所有行業的利潤。以2024年為例,價格戰導致去年汽車行業利潤率僅為4.3%,低于整個下游工業平均水平。經銷商新車毛利貢獻甚至降至-17.7%。
在這樣的局面下,陷入虧損的顯然不止廣汽集團一家車企。
根據不完全統計,2025年陷入虧損的車企還有北汽藍谷,2025年一季度就虧損了9.53億元;而新能源汽車“蔚小理”中的蔚來情況也不容樂觀,2025年一季度蔚來凈虧損68.91億元,累計虧損已經超過千億元。
蔚來虧損的主要原因還在于研發投入大。另外換電網絡的基建鋪設,其成本也非常高昂。
除此之外,眾泰汽車可能是其中最難過的。2024年眾泰汽車銷量甚至只有14輛,虧損10億元,到了今年甚至已經沒有恢復生產,這個曾經國內自主品牌的強者,到今天已經面臨著騎虎難下的局面。
既然價格戰對整個行業的傷害如此之大,為什么車企還要打價格戰?
歸根結底還在于,這是一個新舊交替的行業。
今天的汽車行業,新能源車和燃油車新舊交替,就如同當年的智能手機和傳統手機一樣,相同的地方在于,同一時間行業里存在著大量的品牌,競爭自然也就異常激烈。
你降價,我不降價,那么結果就可想而知,尤其是在今天消費者對價格越來越敏感的情況下,沒有任何一家車企有完全的底氣可以說自己不降價。
這和當初的智能手機有很大的不同。當年的蘋果可謂是傲視群雄,完全可以做到不降價,不走低端路線。
但汽車不同,各家都在發力高端,而品牌對用戶的吸引力還真就沒有手機那么大,畢竟一個iOS系統在早年,的確可以在流暢度上吊打安卓。
這也導致,各家車企都在降價爭搶市場份額,只要有一家車企不跟進,銷量就會很快反映到數據上,因此只要一打價格戰,所有車企只能硬著頭皮上。
當一個增量市場變成存量市場的時候,競爭就是如此激烈殘酷,這一點從今天的外賣大戰上,我們也完全可以見識到商業的激烈性。
當市場競爭開始變得無序的時候,國家自然就會出手干預,以防止價格戰帶來整個行業的內耗。
國內汽車工業協會目前已經明確表示堅決反對無底線的“價格戰”,工信部也表示將加大對汽車行業“內卷式”競爭整治力度。
當國家都開始出手的時候,價格戰也勢必到了收尾的階段。
當然,和價格戰一起收尾的,恐怕還有許多車企,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行業真相。
今天國內車企如同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市場畢竟就這么大,真的能夠容納這么多玩家嗎?答案顯然是不能。
尤其是在價格戰之下,一批車企已經陷入到了債務泥潭之中,這對車企的現金流、運營和造車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目前針對汽車行業的價格戰監管措施也已經出臺,包括價格紅線(嚴禁低于成本傾銷)、技術暗查(突擊抽查三電系統一致性)、壟斷預警等四記重拳。
所以,當價格戰真正結束的時候,或許也就是一部分車企開始出清的時候。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