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9月,剛成立的波蘭敵后抗德武裝——波蘭國家軍(AK)總司令部制定了一份代號為“暴風雨(Burza)”的雄心勃勃的反攻計劃,準備在德國侵占波蘭的最后階段在全國范圍內舉行起義。按照這份計劃,屆時在波蘭各地活動的國家軍游擊隊將以地區為單位,擴編為步兵師。那么,自1944年1月暴風雨行動正式開始后,波蘭國家軍陸續組建和擬組建了20個番號的步兵師,筆者這回就來簡單介紹下這20個步兵師的情況。
1、第2步兵師
第2步兵師,代號“追擊(Pogoń)”,于1944年8月組建于拉多姆-凱爾采地區,初始兵力3075人,下轄第2、3、4步兵團,師長是戰前的波軍第5步兵團團長安東尼·若烏凱夫斯基(Antoni ?ó?kiewski,1896-1945)中校,呼號“林(Lin)”。
若烏凱夫斯基中校
1944年8月20日,第2步兵師在普日蘇哈的森林地區完成了集結,并放棄了原定的支援華沙起義軍的計劃,轉而前往凱爾采地區開展游擊戰爭,與德軍討伐隊作戰。10月8日,由于總體局勢日趨不利,加上食物補給困難,第2步兵師即宣布解散,其下屬各單位分開獨立活動,其中第3步兵團一直堅持到1945年1月凱爾采解放才宣布解散。
1945年1月17日,原第2步兵師師長若烏凱夫斯基中校被蘇聯內務部逮捕,并于6月8日被羅茲軍事法庭判處死刑。兩個月后,若烏凱夫斯基中校被一支抗蘇游擊隊解救出獄,但在逃跑路上因心臟病發作而去世,終年49歲。
2、第3步兵師
第3步兵師,于1944年8月組建于盧布林地區,原擬下轄第7、8、9步兵團,但只有總兵力2300余人的第7步兵團在7月底完成了50%的人員集結,師長是戰前的波軍第25步兵團團長亞當·斯維塔爾斯基(Adam ?witalski,1894-1952)上校,呼號“橡木(D?browa)”。
斯維塔爾斯基上校
第7步兵團完成集結后,即投入到8月1日開始的華沙起義中,奉命奪取奧克切機場(今華沙肖邦國際機場),團長斯坦尼斯瓦夫·巴比亞茲(Stanis?aw Babiarz,1900-1947)少校在得知機場德軍守軍得到加強的消息后,遂臨時決定取消任務,解散該團并自行加入華沙巷戰,沒有收到該命令的一個連在對機場的進攻中被德軍大部殲滅。
1944年底,原第3步兵師師長斯維塔爾斯基上校被蘇聯內務部逮捕,在被關押兩年多后于1947年獲釋,并成為一名基層辦事員,最終于1952年病逝,終年58歲。
3、第5步兵師
第5步兵師,代號“利沃夫之子(Dzieci Lwowskich)”,于1944年7月組建于利沃夫地區,下轄第19、26、40步兵團,師長是戰前的波蘭第1軍團的炮兵軍官斯蒂芬·切爾溫斯基(Stefan Czerwiński,1895-1971)上校,呼號“扎姆科夫斯基(Zamkowski)”。
切爾溫斯基上校
第5步兵師完成集結后,即與國家軍第14騎兵團一起,在蘇軍一部的支援下,經過四天的戰斗,于7月26日順利解放利沃夫。7月底,切爾溫斯基上校在率領國家軍利沃夫地區代表團前往日托米爾與蘇方談判時被扣押,隨后留守利沃夫的整個第5步兵師也被繳械,前往支援華沙起義的第26步兵團也在半路上被繳械,士兵全部被編入波蘭人民軍。
1947年11月,原第5步兵師師長切爾溫斯基上校被釋放回家,后先后在格但斯克理工大學、華沙衛生部、社會福利部工作,最終于1971年病逝,終年76歲。
4、第6步兵師
第6步兵師,代號“奧德威特(Odwet)”,于1944年8月組建于克拉科夫地區,下轄第12、16步兵團,師長是戰前的波軍第20步兵師參謀長沃伊奇·韋德(Wojciech Wayda,1897-1949)上校,呼號也是“奧德威特(Odwet)”。
韋德上校
第6步兵師完成集結后,即與第106步兵師和摩托化騎兵旅一起,組成國家軍克拉科夫集群在克拉科夫地區展開游擊戰爭,蘇軍解放克拉科夫后,該師即宣告解散。原第6步兵師師長韋德上校脫下軍服藏匿在民間,1946年曾被安全局逮捕,兩年后因身體狀況不佳而獲釋,最終于1949年病逝,終年52歲。
5、第7步兵師
第7步兵師,代號“雄鷹(Orze?)”,于1944年7月組建于拉多姆-凱爾采地區,下轄第27、74步兵團,總兵力1225人(8月下旬數據),師長是戰前的波軍第27步兵師師長格維多·卡文斯基(Gwido Kawiński,1891-1962)上校,呼號“叔叔(Wujek)”。
卡文斯基上校
第7步兵師完成集結后,隸屬于國家軍凱爾采集群,曾計劃馳援華沙起義軍,后于8月下旬改變計劃分散返回原集結地開展游擊戰爭。1944年底,第7步兵師及其下屬單位自行解散,原師長卡文斯基戰后經歷不詳,只知于1962年病逝于熱舒夫,終年71歲。
6、第8步兵師
第8步兵師,代號“羅穆亞爾德·特勞古特 (Romuald Traugutt)”,以紀念在一月起義中犧牲的同名抗俄起義軍官(1826-1864),于1944年9月20日由集結在佐利博爾茲區的華沙起義軍余部改編,下轄第13、21、32步兵團及第8輕炮兵團,總兵力2728人,其中包括674名傷員,師長是戰前的第17防空探照燈連連長米奇斯瓦夫·尼杰爾斯基(Mieczys?aw Niedzielski,1897-1980)中校,呼號“博魯塔(Boruta)”。
尼杰爾斯基中校
第8步兵師完成編組后,又在華沙佐利博爾茲區抵抗了十天,最終于9月30日在國家軍總司令部的命令下向德軍繳械投降,該師組織隨后瓦解。原師長尼杰爾斯基中校隨后被關押在德軍戰俘營,直到1945年5月被英軍解救,并于1947年移民美國,從事體力勞動工作,直到1980年在芝加哥去世,終年83歲。1992年,尼杰爾斯基中校的遺體被運往波蘭安葬。
7、第9步兵師
第9步兵師,1944年8月組建于盧布林地區,下轄第22、34、35步兵團,師長是戰前的波蘭邊防軍副司令路德維克·比特納(Ludwik Bittner,1892-1960)準將,呼號“哈爾卡(Halka)”。
比特納準將
第9步兵師完成集結后,在蘇軍的配合下,參與了解放比亞瓦波德拉斯卡、緬日熱茨和武庫夫的戰斗,隨后在8月7日被蘇軍全部繳械。原師長比特納準將被蘇聯內務部逮捕后,于1947年11月獲釋,之后在華沙重建辦公室擔任一名小領導,最終于1960年去世,終年68歲。
8、第10步兵師
第10步兵師,代號“馬修·拉塔伊(Maciej Rataj)”,以紀念同名的原波蘭第二共和國副總統(1884-1940),于1944年9月21日由集結在莫科托夫區的華沙起義軍“南方”集群改編,下轄第28、30、31步兵團及第10輕炮兵團,師長是戰前的盧布林軍區軍官約瑟夫·羅基茨基(Józef Rokicki,1894-1976)中校,呼號“卡羅爾(Karol)”。
羅基茨基中校
第10步兵師完成編組后,即在國家軍總司令部的命令下向德軍繳械投降,該師組織隨后瓦解。原師長羅基茨基中校隨后被關押在德軍戰俘營,直到1945年4月被美軍解救,在海外流亡了12年后,他于1957年返回波蘭,成為華沙運輸服務辦公室的一名高級辦事員,最終于1976年病逝,終年82歲。
9、第11步兵師
第11步兵師,于1944年7月組建于喀爾巴阡地區,下轄第48、49、53步兵團,師長姓名不詳。該師完成集結后,在蘇軍配合下,參與了解放卡烏什和桑博爾(這兩城市現在都屬烏克蘭)的戰斗,最后在1944年秋被蘇軍繳械。
10、第12步兵師
第12步兵師,于1944年7月組建于塔爾諾波爾地區,下轄第51、52步兵團,師長是戰前的波軍第52步兵團的炮兵排長弗朗西斯科·加沃爾(Franciszek Garwol,1904-1982)少校,呼號“孔洞(Dziryt)”。
加沃爾少校
第12步兵師完成集結后,由于戰斗力較弱,實際上沒有馬上與德軍作戰,7月25日,該師被蘇軍包圍后繳械。原師長加沃爾少校逃脫后繼續從事地下抗蘇活動,并一直隱瞞身份直到1956年才向檢察院自首,此后他成為一名國營企業的會計師,最終于1982年去世,終年78歲。
11、第21步兵師
第21步兵師,由活動在克拉科夫地區的國家軍第1步兵團改編,但由于作戰頻繁似乎一直沒能完成師的編組工作,該團下轄四個營,總兵力1029人(1944年10月31日數據),團長是戰前的科雷索瓦預備騎兵旅副團長斯坦尼斯瓦夫三世·米雷茨基(Stanis?aw III Mirecki,1897-1944)中校,呼號“少數(Pociej)”。
斯塔布拉瓦少校
第1步兵團(第21步兵師)在克拉科夫地區長期進行抗德游擊戰爭,直到1945年1月奉國家軍總司令部命令解散。該師首任師長米雷茨基中校于1944年9月被德軍俘虜后因傷重不治去世,終年47歲。繼任師長是呼號“藍色(Borowy)”的亞當·斯塔布拉瓦(Adam·Stabrawa,1908-1991)少校,他于1945年8月逃亡去了在意大利的波蘭第二軍,最后定居加拿大,直到1991年在溫哥華去世,終年83歲。
12、第22步兵師
第22步兵師,代號“雅羅斯拉夫斯卡(Jaros?awska)”,原擬下轄第38、39步兵團,師長姓名不詳。由于部隊始終沒有集結起來,關于該師的行動計劃也就停留在了紙面上。
13、第24步兵師
第24步兵師,于1944年7月組建于熱舒夫地區,下轄第17步兵團,師長是戰前的克拉科夫地區征兵官卡齊米日·普泰克(Kazimierz Putek,1891-1949)中校,呼號“可怕(Zworny)”。
普泰克中校
第24步兵師完成集結后,在1944年7月29日的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中,配合蘇軍第13集團軍102步兵軍解放了熱舒夫,隨后該師被蘇軍繳械。原師長普泰克中校在部隊被解散后一直在熱舒夫地區從事地下抗蘇活動,直到1949年病逝,終年58歲。
14、第25步兵師
第25步兵師,原擬于1944年7月組建于波茲南地區,原擬下轄第29、56、60步兵團,師長是戰前的波軍任克雷索瓦騎兵旅第四營營長溫森蒂·米什克(Wincenty Mischke,1894-1969)中校,呼號“揚·梅爾(Jan Mayer)”。
米什克中校
不過由于部隊始終沒有集結起來,米什克中校最終放棄了組建第25步兵師的計劃,并返回華沙的家中。在被波蘭人民軍重新征召時,米什克中校隱瞞了自己在國家軍的經歷,后先后被任命為邊防軍指揮官、上校師參謀長。1949年,米什克中校從波蘭人民軍退役后,在羅茲擔任一名高級文員,最終于1969年去世,終年75歲。
15、第26步兵師
第26步兵師,原擬下轄第10、18、38步兵團,師長姓名不詳。由于部隊始終沒有集結起來,關于該師的行動計劃也就停留在了紙面上。
16、第27步兵師
第27步兵師,于1944年1月組建于沃倫地區,下轄“奧斯諾瓦(Osnowa)”和“格羅馬達(Gromada)”兩個戰斗群,初始兵力約6500人,師長是戰前的波軍第5步兵團團長卡齊米日·巴賓斯基(Kazimierz B?biński,1895-1970)中校,呼號“克里斯托夫(Krzysztof)”。
第27師成立時官兵向牧師下跪
第27步兵師的前身是在沃倫地區對抗烏克蘭起義軍(UPA)的九支國家軍游擊隊,所以該師組建后,除要對付德軍討伐隊外,還要與烏軍作戰。1944年4月,德軍調集包括精銳的黨衛軍第5“維京”師在內的大量部隊前往圍剿第27步兵師,在蘇軍游擊隊的配合下,該師主力3600余人最終成建制突出重圍。7月22日,該師配合蘇軍解放了盧布林省的盧巴托夫,隨后于7月底被蘇軍繳械。
原第27步兵師首任師長巴賓斯基中校后被調至國家軍總參謀部工作,1945年11月被蘇聯內務部逮捕,直到1953年12月才獲釋,之后在什切齊內克擔任基層辦事員,最終于1970年病逝,終年75歲。該師末任師長是呼號“堅硬(Twardy)”的原波軍第3山地旅旅長簡·科托維奇(Jan Kotowicz,1890-1963)中校,他在部隊被繳械后一直關押到1945年9月獲釋,之后在熱舒夫的殘疾人合作社工作,最終于1963年去世,終年73歲。
17、第28步兵師
第28步兵師,代號“斯特凡·奧克熱亞(Stefan Okrzeja)”,以紀念就義的波蘭社會黨同名暗殺活動家(1886-1905),于1944年9月21日由集結在華沙市中心區的起義軍余部改編,下轄第15、36、72步兵團及第28輕炮兵團,師長是戰前的米科沃夫要塞營營長弗朗西斯克·普菲弗(Franciszek Pfeiffer,1895-1964)上校,呼號“古斯塔夫(Gustaw)”。
普菲弗上校
第10步兵師完成編組后,于1944年10月4日國家軍總司令部的命令下向德軍繳械投降,該師組織隨后瓦解,但師屬警衛營一直執行任務到10月9日才投降。原師長普菲弗上校隨后被關押在德軍戰俘營,直到1945年5月被英軍解救,之后流亡英國,直到1964年在倫敦病逝,終年69歲。
18、第29步兵師
第29步兵師,原擬下轄第33、41、42步兵團和第9騎兵團,師長姓名不詳。由于部隊始終沒有集結起來,關于該師的行動計劃也就停留在了紙面上。
19、第30步兵師
第30步兵師,代號“堡壘(Twierdza)”,于1944年7月組建于布格河地區,下轄第82、84步兵團,初始兵力1000余人,師長是戰前的波軍第4步兵師預備役軍官亨利克·克拉耶夫斯基(Henryk Krajewski,1898-1989)中校,呼號“森林(Le?ny)”。
克拉耶夫斯基中校
第30步兵師完成集結后,即投入到在布格河地區與黨衛軍討伐隊的作戰中。8月初,該師原擬前往華沙支援起義軍,結果于8月15日在走到華沙郊區的登貝維爾基時,被蘇軍包圍繳械。原師長克拉耶夫斯基中校被蘇聯內務部逮捕后,被判處10年監禁,雖然1945年7月曾被抗蘇游擊隊營救出獄,但不久他又跑去自首,因而得以在1946年3月后以地區供應中心經理的身份繼續生活,并直到1989年病逝,終年91歲。
20、第106步兵師
第106步兵師,于1944年7月組建于克拉科夫地區,下轄第112、116、120步兵團,師長是戰前的波軍第115步兵團的一名連長博萊斯瓦夫·涅丘亞-奧斯特洛夫斯基(Boles?aw Nieczuja-Ostrowski,1907-2008)少校,呼號“風暴(Burza)”。
奧斯特洛夫斯基少校
第106步兵師完成集結后,多次積極開展對德游擊戰,并于1944年7月22日解放平丘夫,成立了所謂的平丘夫共和國。1944年底,該師自行解散,原師長奧斯特洛夫斯基少校前往埃爾布隆格定居,靠經營一家經濟合作社為生,1949年,他被波蘭內務部逮捕,并在被無故關押七年后才獲釋。奧斯特洛夫斯基少校最終于2008年在埃爾布隆格病逝,終年91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