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公開場合表態,聲稱要以“友好的方式”與中國展開競爭,不僅期待在芬太尼問題、貿易關稅等領域達成合作,還在芯片問題上進行了讓步,試圖緩和美中關系。
然而這番表態尚未落地,美國便接連收到三個來自盟友的“噩耗”,令其精心營造的“外交緩和”局面瞬間崩塌,24小時內激起歐洲、澳大利亞、日本三方的強烈反應,形成對美國單邊主義的集體“打臉”。
歐洲:一邊倒向中國合作,一邊硬剛美國關稅
特朗普宣布對歐盟加征30%關稅的消息剛傳出,歐洲立刻用行動“反將一軍”。7月16日,中國外交部官宣與歐盟同步取消相互之間的交往限制,這意味著中歐人員往來和經貿合作將全面恢復。
更讓美國尷尬的是,歐盟主席馮德萊恩已敲定本月底訪華行程,雙方計劃在數字經濟、綠色能源等領域簽署多項合作協議。歐盟與美國的貿易談判卻徹底僵住——特朗普堅持對歐盟汽車、農產品加征關稅,而歐盟27國集體拒絕妥協,甚至放話要聯合日本、加拿大組建“抗關稅聯盟”。
這種“一邊倒”的選擇背后,是歐盟對美國單邊主義的長期不滿。自2024年《數字市場法案》生效以來,歐盟已對蘋果、Meta等美國科技巨頭開出超百億美元罰單,要求它們開放應用程序接口、停止數據壟斷。
特朗普政府多次警告這是“針對美企”,但歐盟專員特蕾莎·里貝拉強硬回應:“法案是為了全球公平競爭,許多美國中小企業反而從中受益。”這種科技監管領域的對抗,加上貿易關稅的摩擦,讓歐盟徹底看清:與其跟著美國“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如抓住中國市場的機遇。
澳大利亞:總理訪華簽大單,礦產出口綁定中國
就在特朗普宣稱要“恢復對烏軍事援助”的同一天,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抵達北京,開啟為期一周的“破冰之旅”。路透社披露,雙方正在就油菜籽、牛肉等農產品貿易進行密集談判,預計將達成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協議。
更具象征意義的是,澳大利亞皮爾巴拉港口數據顯示,2025年3月向中國出口的鋰輝石精礦達11.5萬噸,同比激增57%,這些鋰礦是生產鋰電池的核心原料,直接供應寧德時代、贛鋒鋰業等中國新能源巨頭。
這種“經濟脫美向中”的趨勢,源于澳大利亞對自身利益的清醒認知。作為全球最大鐵礦石出口國,澳大利亞85%的鐵礦石銷往中國,每年貢獻超5000億元人民幣收入。
特朗普此前威脅對澳大利亞礦產加征關稅,反而促使澳政府加速與中國綁定——贛鋒鋰業已與澳企簽署協議,未來三年鋰礦采購量將從每年16萬噸翻倍至31萬噸。
日本:半導體限制傷敵一千,科技合作暗度陳倉
面對特朗普維持25%高關稅的威脅,日本內閣官房副長官青木一彥罕見公開表態:“日本將維護本國利益到底!”這種強硬態度,源于日本在半導體出口限制上的騎虎難下——盡管2025年7月跟隨美國對23類半導體設備實施對華管制,但日本經濟產業省數據顯示,中國仍占其半導體設備出口額的30%,遠超美國市場。
更諷刺的是,日本企業私下里正與中國展開技術合作:2023年日本秀和株式會社就與中國平煤神馬集團簽署協議,共同開發碳化硅半導體材料,這種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對5G和新能源汽車至關重要。
這種“政治表態強硬、經濟暗通款曲”的策略,反映出日本在中美博弈中的糾結。
一方面,日本需在安全領域依賴美國,不得不配合半導體出口限制;另一方面,中國是其汽車、電子產品的最大消費市場,2024年中日貿易額突破3700億美元,若全面跟隨美國制裁,日本車企、電子企業將損失慘重。
結語:單邊主義失人心,盟友用腳投了票
特朗普試圖通過“對華示好+軍援烏克蘭”的組合拳重塑美國霸權,卻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任何國家都不會為了美國的政治私利犧牲自身經濟利益。
歐洲用《數字市場法案》爭奪科技話語權,澳大利亞用礦產出口綁定中國市場,日本在半導體領域“明禁暗合”,這三連擊本質上是對美國單邊主義的集體反抗。
當特朗普還在幻想“美國優先”時,他的盟友們早已用實際行動證明:誰能帶來發展機遇,誰才是值得合作的伙伴。
觀察者網:“澳大利亞仍在中美間求平衡,但有了新變化”
鳳凰衛視:超900億美元投資!特朗普:將在AI領域與中國等國“友好競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