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諸多古都中,洛陽或許是最具時間厚度的一座城。
它不似西安那般以帝王陵墓和兵馬俑震撼世人,也不像北京那樣以紫禁城的威嚴彰顯權力,洛陽的魅力在于它被歷史反復覆蓋,又重新被發現的輪回。
洛陽的地理形勝使其成為中華文明理想的定居之所。伊洛盆地北依邙山,南臨洛水,東接虎牢,西望崤函,四周群山環抱,中間平原開闊,形成了天然的防御屏障與豐饒的糧倉,也是理想的陪都所在。
但地理優勢只是表象,真正使洛陽成為“天下之中”的,是其作為文化交匯點的特殊地位。西周時期,周公營建洛邑,就是為了宅茲中國,也就是“家在中國”,使這里成為“四方入貢道里均”的政治文化中心。
東漢時期,佛教首次傳入中國后,白馬寺的鐘聲便在這里回蕩。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改革,使這里胡漢交織,既角力又融合。
隋唐時期,隋煬帝開鑿通濟渠等運河,使洛陽成為漕運樞紐,同時遷徙天下富商大賈數萬家于洛陽,促其商業繁榮。
“天下舟船所集,常萬余艘,填滿河路”,有繁華必有沉淪,洛陽的歷史記憶呈現出明顯的層累特征,不同時代的遺跡在空間上相互疊加,在時間上彼此滲透。
今天的洛陽城下,疊壓著西周王城、東周王城、漢魏洛陽城、隋唐洛陽城等多座古都遺址。
安史之亂后,洛陽“宮室焚燒,十不存一”;五代時期,戰火再次摧毀了這座城市的輝煌。但正是這種毀滅與重生的循環,讓廢墟本身成為歷史的見證者,使游客能在殘垣斷壁間直接觸摸時間的質感。
走出龍門石窟,你會感受到洛陽的文化品格中蘊含著一種獨特的“廢墟美學”,與那些保存尚好的古城不同,洛陽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它的殘缺與滄桑。(撰文丨周有早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