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釣魚大多是奔著大魚去的,只有釣大魚才比較有樂趣。但是自然水域大多資源不佳,所以不能講資源就只能講技巧,所謂技巧其實也就那么多,關鍵還是在垂釣時的細節把握。其實很多時候未必沒大魚,可能是大魚不敢進窩。還有的時候窩點就有大魚,但是不吃你的餌料。
一、驚嚇問題
野生魚類都是比較膽小的,甚至可以說狡猾而且機警。其實想想也能想到,在可以垂釣的自然水域,還能生長成大魚,不知道經歷過多少考驗,野生大魚應該是管得住嘴的。用餌不當,其實不光是魚不進食的問題,甚至會驚嚇到魚。熟悉黑坑的釣友都知道,不管什么餌料、小藥價格多貴,用起來未必好使,真正好用的是原塘顆粒,魚對于經常吃到的食物才更容易降低警戒性。所以用餌上盡量追求天然一些,簡單發酵味道偏清淡的餌料就是不錯的選擇。這也是為何如此多種類的商品餌,還是有很多釣友喜歡自制餌料。味道過于濃郁時,甚至會導致魚逃跑的現象。
餌料還要注意形狀和狀態,在以往內容中介紹過釣鯉魚的窩頭餌,這種餌料是可以做成面片蒸熟然后切塊的,記住了,自然水域中沒有方塊的餌料,一定要揉搓之后再掛鉤。如果您喜歡釣鯽魚,大致有這樣的一個體驗,拉餌往往比搓餌口好,前提是拉餌也能到位,這是因為拉餌更輕而且形狀更加自然。餌料的狀態講究的是耐泡,凡是釣大魚除了釣鰱鳙之外都不需要搓餌抽窩,誘魚的關鍵是窩料。盡量使用適口性還不錯,但是又比較耐泡的餌料,這樣可以減少拋竿頻率。自然水域中沒有投喂飼料的現象,餌料的頻繁落水聲其實是容易驚嚇到魚的。
很多魚的視力不錯,可以從水中看到岸邊的情形,所以就有了上午釣西下午釣東的說法,講究的是迎著陽光釣,這樣的好處是避免了桿影、人影投射在水面對魚產生驚嚇的現象。如果可以找到岸邊可以躲藏的位置,往往上魚效率會更高一些。其次是注意如果某些時候釣淺水時,一定不要穿過于鮮艷的衣服,紅色、黃色等等。魚的覓食先依靠嗅覺,大致判斷食物的位置,距離近的時候依靠視覺來覓食,所以說鉛墜的位置、顏色都可能對魚兒造成驚嚇。一般來說不建議使用亮色的鉛皮,最好是深的的。其次是注意子線的長度,確保鉛墜距離水底較遠,否則魚抬頭就能看到晃動的鉛墜。
二、餌料的落點
在夏秋季節氣溫較高的季節雜魚的數量會比較多,在釣鯽魚的時候有這樣一個經典的說法,那就是釣窩邊。這是因為鯽魚對雜魚基本沒有威懾力,窩點雜魚數量多的時候鯽魚也不愿意到窩點中間進食,而是選擇在窩邊附近活動,所以當窩點雜魚鬧鉤非常嚴重時,可以拋竿到窩點周邊一兩米的位置,往往就會有鯽魚咬鉤了,而且多是體型較大的鯽魚。不少釣友都總結過,至少一半大鯽魚不是在窩點釣到的。要是釣大魚,那就更加要注意餌料的落點問題了。大魚主要在深水區域棲息,因為深水比淺水更加安全。覓食的時候從深水到淺水活動,這時候就會影響到上魚率的高低了。要是餌料在窩料的后方,那大魚不知道哪輩子才能發現餌料。
要是玉米粒打窩,玉米粒做餌料,那估計窩料吃完之前都沒發現餌料,等發現餌料了已經吃飽了。所以釣大魚本質上也是釣窩邊,餌料的落點在窩點前方一點,這個就是所謂的遠釣魚、近打窩。敬請關注收藏點贊,每天準時更新,謝謝各位釣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