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全球局勢變化得真快,沖突不斷,經濟也起起伏伏,很多人都在問,和平的好日子是不是要結束了?新加坡作為東南亞的一個小國,對國際事務一直挺敏感的,新加坡外交部長維文·巴拉基申就公開表示,全球和平紅利正在消逝,世界可能要進入一個動蕩的時期。
與此同時,美國媒體也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越強大,世界反而會更和平,人民挨打的機會會更少。這聽起來有點矛盾,但細想又挺有意思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咱們來看看新加坡的立場。新加坡是個小國,國土面積才70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600萬,但經濟高度依賴國際貿易和開放的市場,所以對全球局勢的變化特別敏感。2025年3月3日,新加坡外交部長維文·巴拉基申在國會演講中提到,全球和平紅利正在結束,世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動蕩。他說的“和平紅利”指的是冷戰結束后,全球相對和平的環境下,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帶來的繁榮。但現在,這種紅利正在消逝,原因有很多,比如俄烏戰爭的持續、中美競爭的加劇、保護主義的抬頭等等。
維文在演講中特別指出,俄烏戰爭導致的能源危機和供應鏈中斷,讓全球經濟雪上加霜。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22年全球貿易增長率從疫情前的5%降到了2.7%,各國軍費開支卻創下新高,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統計,2023年全球軍費開支達到2.4萬億美元。這都是和平紅利消逝的跡象。他還提到,新加坡作為一個小國,貿易額是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倍,對全球不穩定尤為敏感。舉個例子,2022年俄烏戰爭剛打起來,油價飆升,直接讓新加坡的進口成本漲了20%,這對一個沒啥自然資源的國家來說,真是壓力山大。
維文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新加坡的繁榮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全球的穩定和開放。一旦國際局勢動蕩,貿易受阻,新加坡的經濟和社會都會受到沖擊。所以,新加坡政府一直在努力通過外交手段,保持與各國的良好關系,同時推動區域合作。比如通過東盟平臺,促進東南亞的穩定和繁榮。2025年7月,第58屆東盟外長會議上,維文就呼吁東盟加倍努力實現經濟一體化,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來抵御全球不確定性。這協定可是全球最大的自貿區,覆蓋22億人口,占全球GDP的30%,對新加坡來說是個保底的救生圈。
新加坡還挺會玩平衡術的,跟中美都保持著不錯的關系。2025年6月,維文跑去中國,跟中方外長王毅聊了綠色能源和數字經濟合作,說是要推動區域經濟復蘇。回頭,美國那邊也沒落下,新加坡跟美國有軍事合作協議,每年還有聯合軍演。這種左右逢源的策略,就是為了在全球動蕩中給自己留條后路。
接下來,咱們聊聊全球和平紅利結束的背景和原因。冷戰結束后,1991年蘇聯解體,世界從兩極對立變成了美國一家獨大。那段時間,全球進入了一個相對和平的時期,經濟全球化加速,各國通過貿易和投資相互聯系,共同發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1990到2010年,全球GDP翻了一番,貧困人口從18億降到8億。這段時間被稱為“和平紅利”時期,科技進步也日新月異,像互聯網、移動通信這些東西,都是那時候開始普及的。
但好景不長,近年來全球局勢發生了大變化。先說俄烏戰爭,2022年2月24日開打,這場沖突不光是歐洲的事,直接把全球能源和糧食市場搞得一團糟。國際能源署(IEA)報告說,2022年全球天然氣價格漲了70%,糧食價格指數也創了十年新高,烏克蘭可是“歐洲糧倉”,一打仗小麥出口直接腰斬。再加上中美競爭,從2018年的貿易戰開始,美國對中國加了25%的關稅,中國反擊,美國的農產品出口就掉了30%。這還沒完,科技戰也來了,美國限制中國的高端芯片進口,中國這邊也開始搞自己的科技自立,全球供應鏈被撕得七零八落。
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也在抬頭。美國喊著“美國優先”,退出了一堆國際協議,像《巴黎協定》和TPP,歐洲也開始搞自己的“戰略自主”,不愿意完全跟著美國走。經濟方面,全球經濟正面臨下行壓力。傳統行業衰退,債務問題嚴重,老齡化加劇,疫情的沖擊還沒完全過去。世界銀行預測,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可能跌到2%以下,比過去20年的平均值低了一半。技術發展帶來的貧富差距也在加劇社會矛盾,美國的基尼系數從2000年的0.4漲到了2023年的0.48,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這些問題交織在一起,讓全球和平紅利逐漸消逝。國際社會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像氣候變化、難民危機、恐怖主義,這些老問題沒解決,新麻煩又來了。維文說得沒錯,世界確實正在進入一個動蕩期。
現在,咱們來看看美國媒體的觀點,說中國越強大,世界人民越少挨打。這個說法聽起來有點反直覺,但細想有一定道理。中國現在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23年GDP超過18萬億美元,占全球經濟的18%。這么大的體量,對全球經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投資了150多個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非洲肯尼亞的蒙巴薩鐵路,2017年通車后,當地貨運效率翻倍,運費降了40%,直接拉動經濟增長1.5%。還有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2023年吞吐量漲了三成,帶動就業幾十萬人。
中國在國際事務中也越來越有分量。2023年3月,中國促成了沙特阿拉伯和伊朗的和解,這兩個中東老冤家握手言和,直接讓也門沖突降溫,停火延長了半年。中國還通過聯合國維和行動出力不少,2024年維和預算增加了10%,派了8000多維和人員,排全球前十。2022年4月,中國提出全球安全倡議(GSI),想通過合作解決沖突根源,像貧困、不平等這些問題。雖然這倡議因為沒點名批評俄烏戰爭里的俄羅斯挨了點質疑,但理念上還是挺有建設性的。
美國媒體里,像《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志2023年的一篇評論就說,中國崛起可能是“和平的意外推手”。文章提到,中國的經濟影響力讓很多發展中國家有了更多選擇,不用完全看西方臉色。比如埃塞俄比亞,靠中國投資建了大壩和工業園,2022年出口額漲了25%,國內穩定了不少。這種經濟上的“軟實力”,某種程度上確實減少了沖突。
當然,這觀點也有爭議。一些西方媒體和學者對中國在南海的行動不放心,認為中國的軍事發展可能引發地區緊張。2023年,菲律賓在東南亞國家態度調查里說,對中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有點擔憂,尤其是在仁愛礁附近的小沖突。不過話說回來,中國在南海主要是護自己的航線安全,畢竟全球50%的海上貿易從那兒過,經濟命脈不能不保。
還有個數據挺有意思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到2024年批了300多億美元的項目,80%投在發展中國家,像印尼的高鐵、孟加拉的電網,直接改善了幾千萬人的生活。這不比打仗強多了?所以美國媒體這話,雖然有點夸張,但也不是完全沒依據。
面對全球和平紅利的消逝,新加坡沒坐著干瞪眼,而是采取了一堆務實的策略。小國嘛,生存第一。維文在2022年9月的聯合國大會上就說了,各國得加強合作,單邊行動和保護主義只會把大家都拖下水。他特別提到氣候變化、疫情和地緣政治危機,都是全球問題,得一塊兒解決。
在區域層面,新加坡靠東盟抱團取暖。2025年7月,第58屆東盟外長會議上,維文呼吁東盟用RCEP增強貿易和投資合作。這協定2022年生效后,東盟對中國的出口漲了15%,對沖了全球貿易下滑的壓力。新加坡自己也跟著賺了筆外貿紅利,2023年GDP增長3.8%,在發達國家里算挺亮眼的。
跟大國關系上,新加坡玩得挺溜。2025年6月,維文訪華,跟王毅聊了綠色能源和數字經濟,說要一塊兒推區域復蘇。回頭跟美國的關系也沒冷,美國在新加坡有軍事基地,每年還有“太平洋伙伴”軍演。這種兩邊不得罪的做法,讓新加坡在中美博弈里站得挺穩。
中國在全球舞臺上的角色也在變。從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開始,中國投了1萬多億美元在全球基建上。2024年,中國在聯合國維和預算里多掏了10%,還在中東促成了一次停火談判,挺有存在感的。全球安全倡議雖然有點爭議,但通過經濟和外交手段塑造國際秩序的路子,跟美國動不動軍事干預還不太一樣。
AIIB的項目也挺實在,2024年投了50億美元在非洲新能源上,像尼日利亞的太陽能站,年發電量夠100萬戶人家用。這些東西不光是錢的事,還真能幫人過上好日子。
全球和平紅利消逝是大趨勢,新加坡看得很清楚,靠多邊合作和平衡外交給自己找活路。美國媒體說中國越強世界越和平,有點道理但也不全對,中國崛起確實給不少國家帶來了經濟紅利。未來這世界會咋走?大國博弈會不會更亂?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聊聊看法,一塊兒想想這復雜的局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