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美國參議院外委會民主黨議員發布一份報告,聲稱"中國正在取代美國全球超級大國地位",并指責特朗普政府執政半年來"嚴重削弱了美國與中國競爭的能力"。這一報告迅速引發國際輿論關注,中國外交部作出明確回應,直指該報告"充斥著冷戰思維",渲染"中國威脅論",并重申中國無意取代任何國家,更不會參與大國對抗。
這份報告的邏輯并不新鮮。其核心論點可拆解為:其一,指責特朗普政府上任6個月內“嚴重削弱美國競爭力”,為中國崛起創造條件;其二以“中國威脅”為借口,呼吁美國兩黨放棄內斗,聯手遏制中國發展。
面對無端指責,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記者會上以三組關鍵詞亮明中方立場:
第一,不搞惡性競爭。 林劍強調,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致力于做積極、穩定、向善的力量”。這一表述直指報告將中國描述為“戰略挑戰者”的荒謬性。事實上,中國的發展路徑始終以自身需求為導向:從脫貧攻堅到綠色轉型,從科技創新到共同富裕,中國追求的是“讓14億多人過上好日子”,而非與任何國家爭奪所謂“霸權”。
第二,不搞大國對抗。 中方明確表示,處理中美關系遵循“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大原則。這一立場與美國報告鼓吹的“競爭工具箱”形成鮮明對比。例如,在氣候變化領域,中美曾合作推動《巴黎協定》達成;在公共衛生領域,兩國科學家在新冠疫苗研發上保持溝通。這些實踐證明,大國完全可以超越意識形態分歧,在共同挑戰面前找到合作空間。
第三,不取代任何人。 林劍直言:“中國無意、也不會與任何國家比拼影響力?!边@一表態與美蘇冷戰時期“你死我活”的邏輯截然不同。中國的發展哲學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從“一帶一路”倡議到全球發展倡議,中國始終以“賦能者”而非“征服者”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
美國報告的出臺,恰逢全球南方國家群體性崛起的歷史時刻。當發展中國家渴望擺脫“選邊站”的困境、探索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時,美方卻試圖用冷戰劇本捆綁國際關系,這種逆潮流而動的做法注定難以得逞。
歷史早已證明,將對手視為“敵人”的思維會蒙蔽雙眼。上世紀80年代,美國曾將日本視為“經濟威脅”,發動貿易戰、簽署《廣場協議》,最終導致日本經濟“失去的三十年”;如今,同樣的邏輯被套用到中國身上,但中國與日本有著本質區別——我們既不依賴外部市場輸血,也不追求技術封鎖壟斷,而是通過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走出了一條新路。
中美作為全球前兩大經濟體,如何相處不僅關乎兩國利益,更影響人類前途命運。美國報告的錯誤不在于關注中國發展,而在于用冷戰濾鏡扭曲了這一進程的真實面貌。中國用四十多年時間證明,發展可以有另一種可能——它不需要以犧牲他國利益為代價,不需要通過制造對手來定義自身,只需要保持戰略定力,走好自己的路。
正如外交部發言人所說:“多做有益于中美關系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事。”這或許才是大國應有的擔當——不是爭奪“超級大國”的虛名,而是共同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智慧與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