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美國“Military Watch”網站援引殲-35量產型資料,認為這款隱身戰斗機的服役,標志著中國海軍步入隱身時代,升級為西太對抗的絕對核心,F-35的日子從此開始就不太好過了。
▲殲-35量產確實已經成為現實
文章認為,殲-35最大的優勢就是性價比,因為其絕大部分技術都是為殲-20開發,研發成本遠低于其他五代機。這種情況其實有一個很經典的例子,在上世紀90年代,蘇-27和蘇-30的售價只有F-15的一半不到。除了當時盧布貶值,外匯緊缺的因素外,新生的俄羅斯沒有計算研發成本,只憑借制造成本來制定價格才是關鍵。對殲-35而言,站在殲-20的肩膀上,既意味著試飛風險顯著降低,也導致先天就有經濟優勢,這與國內希望殲-35快速鋪開產能,擴充五代機裝備規模不謀而合。
▲殲-20驗證過的技術、設備,殲-35直接拿過來就能用
但作為服役時間比殲-20晚七年的存在,殲-35本身也面臨著特殊的生存危機——正在試飛的殲-50預計2030年就要服役了,僅僅五年量產時間實在太短了。這事說到底還是中航工業前幾年的底子太薄,負擔不起同時開發兩款五代機的代價和風險(不同于美國幾家軍火公司各干各的,殲-20發展期間得到了北方很多支持,當然殲-35后面得到的支援更多),以至于當殲-20開始小規模量產后,殲-35才正式立項。從2021年10月首飛至今不到四周年,就走到量產交付這一步,殲-35已經創下五代機最快試飛紀錄,卻仍然不足以彌補落后殲-20的時間。
▲殲-20首飛比殲-35早了十年
而國內研發六代機的速度,顯然是按照殲-20的發展進度安排——同樣在最近露面的殲-20S,量產估計會持續到2030年前后,屆時殲-36剛好成熟,兩者交接的非常圓潤。手中資源豐富的中航工業,不希望再出現兩款六代機研發間隔多年的局面,所以殲-50幾乎是與殲-36同步發展,一起露面,自然也是在2030年左右服役。屆時,殲-35雖然還有升級潛力等待挖掘,但海空軍未必愿意繼續采購。用“Military Watch”網站的話來說,“殲-35很快就會被殲-50取代”。
▲哪怕殲-35是站在殲-20的肩膀上,也不可能剛量產就面面俱到
考慮到中航工業為量產殲-35準備的奢華設施,以及殲-35優秀氣動布局賦予的戰斗力,這實在太浪費了。最好的解決辦法,是效仿美國F-16的發展模式,在殲-50量產后將殲-35產能專供出口——美國空軍在20多年前就停止采購F-16,但F-16的生產線至今還在運轉。前兩年F-16影響到F-35的生產效率后,洛克希德馬丁甚至不惜花大力氣將F-16V產線轉移,只因為手中掌握了大量F-16V訂單,利潤大到不忍心放棄。
▲F-16至今還在源源不斷的生產
國內在2030年之后列裝兩款六代機基本板上釘釘,但這并不意味著會馬上對其他國家出口殲-50。畢竟現在全球裝備五代機的國家仍然是少數,就連與中國關系密切的巴基斯坦,也沒有拿到殲-35,過早出口殲-50只會浪費自己的戰略優勢。換句話說,在2030年之后,國內將形成量產殲-36和殲-50自用,殲-20逐步停產,殲-35專供出口的大致格局,直到適合出口六代機的時機到來。從這一點來說,殲-50取代殲-35并不是壞事,反而是促進國內下定決心,開啟國產戰斗機出口狂潮的催化劑。
▲殲-10性能不俗,可惜登場時間太晚,出口成績注定有限
國內從80年代出口殲-7開始,到現在主推殲-10CE和“梟龍”,主力戰斗機的銷售始終沒能踏入主流。這里面有國內自己的因素,也有政治力量干擾、戰斗機性能不佳等原因。殲-35在2025年才問世,對其后續發展雖然有些不利,但與F-35獨領風騷的時代機遇、造價低廉的經濟優勢,以及2030年放開技術管制的特殊待遇,都是其攀登國產戰斗機出口巔峰的基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