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從初伏噪,客向晚涼吟。”
明天(7月20日)
今年“三伏”的大幕正式開啟
2015年至2024年
連續10年的“三伏”都是40天
到了今年,這一紀錄將被終結
今年“三伏”時長30天
2025“三伏”時間表
7月20日至29日為初伏
7月30日至8月8日為中伏
8月9日至18日為末伏
“三伏”是一年中
氣溫最高、濕度最大的時段
“三伏”之熱
民間稱為“溽熱”
即悶熱、潮濕
就像在蒸籠和烤箱里一樣
明起進“三伏”
解暑雨,馬上到!
老話講
頭伏有雨,伏伏有雨
這話在去年可是相當靈驗
根據最新氣象預報
2025年的頭伏天津依然有雨
這場雨從今夜開始下
妥妥的“頭伏雨”
預計今天傍晚到前半夜
天氣以多云為主
今天后半夜到明天白天
我市自西北向東南將出現雷陣雨天氣
北部地區有中雨,局地大雨
降雨持續到明天白天
預計明天夜間
我市東部地區仍舊有陣雨天氣
受降雨影響
明天市區最高氣溫降至29℃左右
清涼舒適
周日出行
注意防雨和交通安全!
降雨清涼過后
后天起氣溫迅速回升
下周一到周三天氣以晴到多云為主
市區最高氣溫在33-34℃
周三夜間到周四有一次陰天過程
周四白天晴熱升級
未來一周天氣預報
今夜
前半夜:多云
后半夜:陰有雷陣雨
微風,最低26℃
7月20日 星期日
白天:雷陣雨
夜間:陰轉多云
(濱海新區、寧河明天夜間小雨轉多云)
微風,29到25℃
7月21日 星期一
多云轉晴
微風,33到26℃
7月22日 星期二
晴間多云
微風,34到26℃
7月23日 星期三
晴轉陰
微風,34到26℃
7月24日 星期四
陰轉晴
微風,35到27℃
7月25日 星期五
晴間多云
微風,35到27℃
7月26日 星期六
晴間多云
微風,36到27℃
今年“三伏”
會比往年更熱嗎?
↑ 常年平均來看,武漢、合肥、南京、南昌等地三伏期間高溫日數的全年占比都在一半以上,甚至更高。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高輝介紹,今年預計這一時段我國極端天氣事件偏多,旱澇并重,東部降水呈現出南北多中間少的分布格局,區域性和階段性洪澇災害以及高溫熱浪都很明顯。
江蘇省氣候中心預測評價科科長蔣薇介紹,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一般認為,入伏后,全國多地將會進入持續高溫模式。但每年高溫具體出現的時間、范圍和強度與三伏天本身沒有直接聯系。今年三伏天可能還是比較熱的,因為現在高溫天越來越延后,夏末到9月初出現高溫也是比較常見的。
進入“三伏”
天津“頭伏“”吃什么?
伏天伊始,天氣炎熱
人的精神容易倦怠不振
食欲不佳
那該吃什么呢?
頭伏餃子不能少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頭伏為什么吃餃子?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瓜類清熱化濕
民間自古便有“夏吃瓜”之說,瓜類大多能清熱化濕,可以幫助排除毒素,又清淡可口,是適合夏季降溫防暑的好食物,當然要吃好。
- 苦瓜,可以去痱子、健脾開胃、益氣解乏、益腎利尿。
- 絲瓜,平痰喘,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木糖膠等物質,全身都可入藥,可謂是三伏天里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好幫手”。
- 冬瓜,可以增食欲、清熱化痰、除煩止渴、降火解毒、利尿消腫。由于不含脂肪且含糖量較低,對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等人群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
火腿開胃又生津
中醫認為,火腿有健脾開胃、生津益血的功效。火腿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是夏季吃為最佳。夏天人們往往食欲不振,營養不足。火腿營養豐富,食之不膩,能增進食欲,和冬瓜燒湯,既有營養,又防暑祛病。
起伏吃只雞
民諺云:“起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三伏天里人的體能消耗較多,須適當補充營養。在燉雞時可適量加入生姜,生姜性溫,可以調節人體在夏季內外的溫差,使得人體適應外界環境,起去濕強身的作用。這樣一來,可做到發散體內蘊寒,防止秋發寒病。
伏天吃羊肉
在伏天吃羊肉對身體是以熱制熱,排汗排毒,將冬春之毒、濕氣驅除,是以食為療的大創舉。吃伏羊時,應多喝水避免排汗過量,還應多食用偏咸一點的食物以補充電解質。
三豆湯最解暑
三豆湯中,綠豆、赤小豆起清熱解暑、利濕的功效,黑豆則健脾補腎。綠豆和赤小豆都是寒涼之物,黑豆的加入,對它們的寒涼性有一定的抵消。三豆湯的主要功效是清熱解暑、健脾利濕。最重要的是,三豆湯能幫助祛痘除痱子,治多種小兒病。
時值小暑節氣
酷熱的“三伏天”即將到來
在中醫看來
這一時期正是
“冬病夏治”、科學養生的好時機
“三伏”養生
有講究、要謹慎
三伏貼貼敷也“挑人”
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特色療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西醫結合與少數民族醫藥司副司長歐陽波說,冬病夏治主要用于呼吸、循環、風濕免疫等系統疾病的防治,通過貼敷、艾灸、飲食調理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調理臟腑,可有效預防和減輕冬季高發疾病的發作。
中日友好醫院中醫部主任醫師張洪春介紹,三伏貼是用白芥子、細辛等溫陽藥材制成的藥貼,一般貼于肺俞、腎俞等穴位。
三伏貼有一些優勢病種,但惡性腫瘤患者、強過敏體質者、感冒發燒者,患有感染性、傳染性疾病者,瘢痕體質者,皮膚病患者禁用,2歲以下小兒需謹慎使用。
食補、曬背有講究
夏季高溫高濕,人體新陳代謝加快,如何通過飲食來消暑和養生?
張洪春說,夏季食養應以清補為主,在清熱解暑的同時益氣生津,可適當食用綠豆湯、扁豆粥、荷葉粥等;還應順應時令,適當多食當季果蔬。此外,體質不同,食養方法也要因人而異。
例如,冬瓜薏米老鴨湯適用于濕熱體質人群,而姜棗茶適用于久居空調房后手腳冰涼且容易腹瀉者。
我國南北方氣候特征差異明顯,養生方法也有不同。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老年病科主任劉征堂說,北方夏季干燥,“暑熱”更易傷及津液,因此養生更注重養陰、生津、潤燥;南方常濕熱,養生應以清熱利濕和運脾醒胃等為基本原則。
“三伏天曬背”也是夏季常見的養生方式。劉征堂說,曬背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通督脈、補元陽的作用,主要適合陽虛體質者、骨密度較低群體等;8時至10時陽氣上升時曬背較為合適,時長應循序漸進,從初次的不超過10分鐘逐漸增加至20至30分鐘;曬背后應飲用淡鹽水等補充水分,避免攝入冷飲、冷風直吹。
專家特別提醒,合并慢性病的老人曬背期間要加強監測和照護,嚴格控制時長并需要家屬陪同,避免因脫水誘發心腦血管病等急性事件。
失眠、“空調病”困擾這樣除
中醫認為“夏季屬火,主心,心主神明”。此時人們容易煩躁、出汗多、睡眠差,稍不注意就會耗氣傷津,影響體力和免疫力。
夏季應堅持“夜臥早起”,只要睡眠過程相對安穩、效率高,醒后精神飽滿、精力充沛,無任何不適,就無須憂慮或強行延長臥床時間;但夏季“天人相應”失衡以及暑、濕、熱邪導致的病理性睡眠質量下降,則需予以調養。
建議晚上11點前睡覺,通過冷水洗臉、溫水漱口、睡前用安神斂陰藥材泡腳讓身體“上涼下暖”;晚餐宜清淡,最好不吃夜宵;晚上7點后避免劇烈運動,中午適當午休。此外,中藥代茶飲、艾灸等方法也有助于改善睡眠質量。
夏季暑熱難耐,人們貪涼容易導致“空調病”。張洪春說,中醫認為,“空調病”起因為風邪、寒邪侵犯人體臟腑、經絡、腠理或肌肉,表現為頭暈、頭痛、食欲不振、腹痛、腹瀉等不同癥狀。夏季不宜長時間待在空調房或大汗淋漓后立即吹空調,避免讓冷風直吹頸椎、膝關節等部位;已受“空調病”困擾的人可適當飲用熱水、食用熱粥,或用生姜、蘇葉泡水代茶飲,促進機體排汗散寒。
中醫防暑妙招
外出可攜帶淡鹽水,少量多次飲用;睡前避免過多使用手機等電子設備,保持心神安寧;每日按揉內關、合谷等穴位三分鐘,可幫助散熱、防止頭暈。
很多人不放心
為什么連續那么多年
“三伏”都是40天
今年一下子變成30天
會不會有什么不妥?
今年“三伏”
為何只有30天?
“三伏”的日期是按照我國古代歷法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自夏至日起第三個庚日為初伏(也叫頭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日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楊婧介紹,天干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組成,共10個循環使用,所以每個庚日之間相隔是10天,因此初伏到中伏的時間固定是10天。而中伏到末伏的時間有時相隔10天,有時相隔20天,這是由于末伏日期定在立秋日后第一個庚日,所以相隔的時間就不固定。夏至日到立秋日之間有四個庚日時,中伏到末伏的間隔為10天;夏至日到立秋日之間有五個庚日時,則中伏與末伏的間隔為20天。
今年6月21日夏至。從夏至日算起,第一個庚日是6月30日(庚午日),第二個庚日是7月10日(庚辰日),第三個庚日是7月20日(庚寅日),于是7月20日就成了今年初伏的起始日。今年8月7日迎來立秋。夏至日到立秋日之間只有四個庚日,第四個庚日是7月30日(庚子日),因此中伏的天數是10天。
由于庚日的變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但因為是從夏至后開始計算,所以“三伏”只會出現在公歷7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
最濕最熱的日子真的來了
“上蒸下煮”的時節
一定一定
及時補水、規律作息、均衡膳食
外出時注意防暑降溫
祝大家都能平穩度過
2025年的“三伏天”
來源:天津廣播綜合天津氣象 中國天氣網 新華網 央視網 央視新聞 人民日報 健康中國 天津廣播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