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 (記者 杜雪迎)水有源,樹有根,人有血脈,家有家史。7月18日,現代快報記者走進西藏首個社區家史館——拉薩市八一社區家史館,從一個個“小家”的故事中,了解到了八一社區這個匯聚了漢、藏、回、蒙、彝等22個民族的“大家庭”,歷經70余載時代變遷的故事。
滿墻手寫的家書、不同年代的全家福、承載記憶的老物件……八一社區家史館于2024年10月正式開館,是一個由94個家史故事、120件老物件和三代建設者的奮斗記憶共同組成的文化地標。家史館以家史為橋梁,沿著“拓荒者·起家”“賡續者·興家”“開創者·安家”三大主題脈絡,用“小家”故事串起多民族“大家”共同的記憶。
八一社區第一書記央曦介紹,八一社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52年。195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藏部隊在張國華、譚冠三的率領下進駐拉薩。1952年,譚冠三和西藏工委其他領導商量,在新開墾的土地上創辦了西藏軍區第一個農場——八一農場。隨著農場發展和時代變遷,八一農場逐步發展為農產品貿易和工人群眾居住區。1999年12月,八一社區正式成立。
1967年出生的占堆,從小就生活在這里。他的父親洛桑曲達,是八一農場第一代老職工。“我父親到1978年去世為止,一直在農場工作。”占堆家庭的故事和老照片,被展示在家史館第一篇章“拓荒者·起家”中。家史館建成后,占堆曾多次前來參觀。“我對八一農場有很深的感情,看到那么多跟八一農場有關的老一輩人的故事,感觸很大。”在占堆看來,八一社區是一個溫馨的大家庭,家史館可以傳承優良家風,也讓他對鄰居們有了更多了解,喚起了許多共同的回憶。
在八一社區,還有不少多民族融合的幸福家庭。1969年出生的李文英,擁有兩個名字——一個漢語名和一個藏語名。 “我的藏語名叫尼瑪卓嘎,是母親起的。”李文英的父親是漢族,來自遼寧沈陽,母親是藏族,是拉薩曲水縣人。她從小就既會說漢語,又會說藏語。在李文英的記憶中,父親在世時經常會做一些東北菜,她最愛吃的就是東北大雜燴。李文英一家住在八一社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87年,當時她的父母在八一社區里買了地,蓋起了簡易的紅磚房。自那時起,李文英一家的記憶便與八一社區交織在了一起。“社區要籌建家史館,我翻找了家里的老照片,一看照片,很多事就都想起來了。”
歷經70余年,八一社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目前居住有漢、藏、回、蒙、彝等22個民族共6183戶17126人。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家史館籌建過程中,36名社區網格員走街串巷,歷時4個月,對家史故事進行挖掘、收集、整理。建成后,社區通過組織“自寫家史,共讀家史”的活動,以共同的記憶讓“石榴籽”抱得更緊密,織就了一條民族團結、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紐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