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九.三”閱兵還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但大規模準備工作還是透露了一些信息。盡管比較模糊,但這種多兵種集體躍進,普遍達到世界頂尖,甚至是領先水平的壯觀景象,依然讓人目瞪口呆。不同于十年前的東風-21D、六年前的東風-17,這次外界記住的裝備將不再是一個兩個,而是一堆。
▲以往都只有少量新武器露面
高超聲速武器是這幾年的全球焦點,伊朗的入門級高超聲速導彈,就成功突破“愛國者”、“薩德”的多層攔截,精準命中以色列軍事目標。美軍最近這一陣,更是拼命折騰高超聲速導彈載具——僅目前就有陸基“提豐”、空基B-1B掛架、海基“弗吉尼亞”核潛艇與DDG-1000。只不過,美軍各兵種發展的高超聲速導彈,不管哪種技術路線全部失敗,至今依然顆粒無收。國內目前公開裝備了陸基東風-17,和海空兼備的鷹擊-21,與服役空基“匕首”、海基“鋯石”的俄羅斯,同屬全球第一梯隊。
▲B-1B正在進行改造,以適應搭載高超聲速導彈的需求
但東風-17射程只有1000千米出頭,不足以覆蓋第二島鏈,而鷹擊-21則是由彈道導彈改進而來,性能要差不少,兩者實際上只能代表六年前的國內水平。而既然連俄羅斯都能憑借工程整合能力,推出帶有超燃沖壓發動機色彩的“鋯石”,那么在這個領域積累非常深厚的中國,會不會帶來新的驚喜呢?東風-17氣動布局非常優秀,射程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加裝二級推進裝置來解決,這是理論上只需要多花一點時間,就能實現的改進。
▲改進東風-17以擴充射程難度并不大
俄烏戰場上,無人機已經徹底改變了戰場生態,從沖鋒陷陣的主戰坦克,到伴隨支援的步兵戰車,甚至是后方火力支援的卡車炮和自行火炮,都不得不在其陰影下存活。俄羅斯之所以費大力氣,將朝鮮170毫米火炮拉到戰場,并不是身管火炮真就缺到這個份上,而是看中了更勝一籌的射程,這一點在無人機蜂群面前,就意味著更大的安全性和存活率。國內對無人機蜂群的重視,大幅領先其他國家,所以才有現在成體系出現的激光/微波反無人機武器。在這種情況下研發的下一代載具、火炮,都有哪些針對性設計,傳說中的58倍徑主炮有沒有列裝,都很值得期待。
▲99A已經在主力位置上待很久了
防空導彈一直被視為國產裝備的軟肋,由紅旗-9、紅旗-16和紅旗-22組建的中遠程地空導彈體系,也沒有美俄防空系統數十年積累的實戰口碑,反導系統的缺失更讓人憂心忡忡。不過,隨著紅旗-19登陸珠海航展,紅旗-9BE和紅旗-16FE又在巴基斯坦,聯手迎戰“布拉莫斯”與“斯卡普-EG”,表現非常出色(純以技術而言,攔截這兩款超音速、隱身導彈的難度,比“愛國者”在烏克蘭攔截俄羅斯亞音速巡航導彈要難得多),才算是掀開國產防空/反導系統的冰山一角。而傳說中與紅旗-19并肩作戰的另一款反導系統,順應潮流取代紅旗-22的新裝備,目前仍未露出真容。
▲國產防空武器這幾年進步很大,但只是冰山一角
美國媒體一直說中國海軍核潛艇已經搭載了新一代“巨浪-3”,甚至取代東風-41,成為火箭軍最新陸基戰略威懾主力的新武器,似乎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說白了,在官方對外展示的航母、驅逐艦、戰斗機等領域,國內無不是突飛猛進,往全球第一的位置邁進,并且以2019年以來這幾年進步速度最快,最驚人——這些進步本身,就足以證明國產軍事工業整體水平的成長,那些因為種種原因未公開的領域,難道會被落下嗎?
▲東風-41其實也有年頭了
舉個很有趣的例子,俄烏雙方無人機產能,雖然都飆升到百萬架以上,但真正能作為遠程攻擊裝備使用的,還是只有幾萬架。前不久,俄羅斯媒體以這個數字來推測中國無人機的潛力,然后遭到了一致嘲諷。事后大家簡單討論了這個事情,發現主要分歧在于,究竟是百萬架還是千萬架。而俄烏雙方打了三年多,規模最大的一次是俄羅斯動用了600多架——人類有史以來最強的工業集合體正矗立在東亞,其花費六年時間取得的進步,要比大多數人期待的多很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