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柳州監獄在全區監獄系統中率先將玉石雕刻藝術引入罪犯教育改造領域。經過四年探索,已摸索出一套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化罪犯的教育新路子,為提升教育改造質效提供了創新性實踐樣本。
7月16日,“平安廣西?見證法治新篇”主題采訪團走進柳州監獄,深入了解這種以“美”為媒、以“藝”化人的教育改造方式。
雕琢下的心靈蛻變
走進柳州監獄教學樓三樓的國學文化工藝美術實訓室,記者看到,約100平方米的教室里,10余名罪犯端坐在各自工作臺前,手持工具,在石料上專注雕琢,精美的《陋室銘》等玉石成品琳瑯滿目,或溫潤如脂,或剔透似冰,氤氳著迷人的光澤。
罪犯在習練玉石雕刻。廣西云-廣西日報見習記者 陸婷婷 攝
“以前總覺得日子熬不到頭,現在每天和玉石打交道,才明白慢工出細活的道理,就像改造自己,急不得?!弊锓笚钅骋贿叴蚰ブ粔K青玉,一邊心平氣和地接受采訪。
“他現在的神情與以前相比,判若兩人?!惫芙叹旖榻B,曾因余罪加刑而消極沉淪、麻木迷茫的張某,是在進入實訓室學習玉石雕刻后,重新點燃面對改造生活、再樹新生的信心。如今,他積極向善努力改造。
這樣的轉變在實訓室里并不鮮見。罪犯沈某過去情緒浮躁,經過玉雕技藝的“溫養”,如今,他的言談舉止間多了份沉穩。
罪犯吳某是玉雕作品《陋室銘》的作者之一。他主動學習美術基礎和傳統文化,如今已成長為組內技術核心?!白聊ビ袷倪^程,也是琢磨做人的過程。”他對“琢玉雕心,以美引善”有一番深刻的感悟。他說,自己刑滿出獄后,想用家鄉的雞血玉資源,嘗試帶領鄉鄰開發當地旅游文創工藝品。
讓非遺技藝成為改造“利器”
“這方《陋室銘》玉雕,每一筆刻痕都藏著靜心的道理?!?柳州監獄一級警長張濤一邊帶領采訪團成員參觀,一邊介紹道。
柳州監獄為何選擇玉石雕刻作為教育載體?張濤表示,相較于傳統課程,玉雕藝術通過形象思維傳遞抽象道理,既適合不同文化層次的罪犯學習,又能減少他們對教育改造的心理阻抗。
張濤既是柳州監獄的一名警察,又是海派玉雕特級大師、國家級玉雕高級技師、工藝美術師、柳州工匠提名、柳州市總工會勞模工匠宣講團成員。他和他的同事李波等人,均熱愛傳統文化,且研習玉雕多年,具備玉雕基礎技術教學能力。
2024年,“柳州監獄國學文化工藝美術實訓室”掛牌。
為讓這項創新舉措落地生根,柳州監獄組建以張濤等人組成的專業教學團隊,并構建了“理論+實操+文化”的三維課程體系。他們在教育課堂解析“玉不琢不成器”的哲理,用玉雕孔子像詮釋“仁”,以關公造型講解“義”。在實訓室手把手傳授打磨、鏤雕技法,從握工具姿勢到俏色運用,細致到每一個發力角度。
團隊精心編寫的教學教材內容,以逆境的堅韌、重啟人生的勇氣、感恩盡責的擔當、再塑新我的決心為基調,同時加強以文化認同和愛國教育為核心。張濤研發的課件《戲說玉雕與文化》中的“君子比德于玉”章節,所提倡的“仁、義、智、勇、潔”為人處世標準就非常符合監獄改造罪犯的目標。他在《以爐瓶工藝闡述求平安之理》中,用玉雕布局詮釋“和諧之美”,讓罪犯在藝術賞析中領悟做人道理;以“切磋琢磨”的玉雕技法隱喻“切磋就是修身、琢磨便是養心”,勉勵罪犯祛除惡習,完善自我。
多方合力激發教育改造大能量
“柳州監獄國學文化工藝美術實訓室”是“柳州監獄先模創新工作室”的升級項目,監獄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監獄的教育改造罪犯工作相結合。
為提升教學質量,柳州監獄借助社會力量讓課程“活”起來。桂林理工大學教授汪旻遠程優化課件,柳州市工藝美術大師方聰定期到監獄傳授奇石雕刻技藝,他們帶來的不僅是技法,更有“依托柳州奇石資源創作”的新思路,《柳州味道》等石雕作品已成為實訓室的特色成果。
罪犯在習練玉石雕刻。廣西云-廣西日報見習記者 陸婷婷 攝
如今,柳州監獄這項創新實踐也已結出豐碩果實:出自國學文化工藝美術實訓室的《陋室銘》《故鄉的云》《柳州味道》三件集體創作作品,已通過2025年廣西藝術作品展覽復審。
更深遠的變化藏在細節里:曾經沖動易怒的罪犯學會了“慢下來”,浮躁的心態在日復一日的打磨中變得沉穩,積極改造氛圍日益濃厚。
來源 | 廣西云-廣西日報
桂林市融媒體中心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