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為了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可以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本文章內容均有可靠的信息來源,相關信源加在文章結尾
如今在臺灣方面的問題上,我國國民的關注度十分的高,但無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每當有人談起臺灣方面這個話題時,都會出現一個十分不對勁的地方。
而這個不對勁的地方就在于,有些人總喜歡將“統一臺灣”這件偉大的事,說成“收復臺灣”,人們若是乍一聽,似乎并沒有什么區別。但實際上卻是差距甚遠!那這是為什么呢?
“收復”一詞,我們可以拆開來進行分析,何為“收”?其本身就是“拿”的意思。那又何謂“復”呢?通俗的來講就是“自己的東西重新回來”。
所以將兩個字合在一起,“收復”一詞用在土地上,其意思那就是“將咱們的土地拿回來”。
而這話的前提很明顯,是因為本屬于我們的土地因一些因素,不在我們的掌控下了,無論按理還是按規我們都有權利拿回自己的土地,這就叫“收復”。
那再一看臺灣如今的情況,我國奉行的一直是“一國兩制”的原則,而這個原則的關鍵所在哪就是“一國”。
臺灣一直都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的土地一直以來也自然是中國的國土。早在1943年《中美英三國開羅宣言》里,便已經強調這一關鍵的重點。
而在之后1945年發布的《波茨坦公告》中,更是在《開羅宣言》的基礎上,再一次嚴肅的強調了這一重點。
那么既然臺灣本就是中國的國土,那又何來“拿回自己的”一說呢?明顯“收復”這一詞在當下并不適用。
至于人們常常喜歡說“收復”的原因,有很大程度是受“歷史誤區”的影響。最開始的“收復臺灣”,發生在1624年。
當時是荷蘭與西班牙共同航海對外殖民的時期,而我國當時還處于明朝,對島嶼領土的管轄能力缺乏,于是別讓這些列強殖民者鉆了空子,侵占了我國的臺灣地區。
直到1662年,明朝將軍鄭成功率領明軍登上了臺灣島,打跑了荷蘭殖民者,我國的臺灣地區才迎來了第一次光復,之后也就有了“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故事。
而在此之后,等到了1894年清政府在與日軍的“甲午海戰”中戰敗,被迫在1895年簽署了《馬關條約》后,臺灣就再一次被日本所霸占。
直到1945年日本在抗日戰爭中失敗,宣布無條件投降后,臺灣才又一次回到了祖國的懷抱。而這一次是從日本手里奪回臺灣,所以也叫“收復”。
經過這兩次臺灣的“收復”之后,這也讓大多數人才生了一個“歷史思維慣性”,覺得只要是讓臺灣與大陸聯系更加緊密,那就叫“收復”,但這明顯是錯誤!
當人們將“收復”說出口時,似乎會覺的很硬氣,在祖國如今強大的背景下似乎顯得“十分合理”,但這根本不利于臺灣與大陸兩岸群眾的關系加深。
“收復”一詞只要多聽多想。就總會感覺里面“動武”的意味。但這明顯跟我國大陸一直以來對臺灣的和平政策是相互違背的。
并且在我國大陸的官方報道中,自建國以來,在臺灣方面的問題上,也從來沒有提到過“收復”這一詞。
所以相比較于“收復”,還是“統一”這一詞更加適用于當下臺灣的情況,并且當人聽到后,也并不會讓人覺得有任何不適的地方。
除此之外,除了“歷史誤區”的影響之外,造成我國部分人喜歡用“收復”一詞的緣由,還有一項,那便是外國勢力總喜歡插手的影響。
從1950年美國派出第七艦隊駐扎于我國臺灣海峽之時起,美國就一直沒有放棄對在我國臺灣問題上的干擾。
一方面總是警告我國大陸方面在臺灣問題上不準動武,另一方面又偷偷摸摸的往臺灣售賣武器,試圖將我國大陸與臺灣的關系攪渾才肯罷休一般。
而臺灣那些“反對統一”的勢力也總會在不合適的時候站出來搗亂,從而增加我國統一的難度與進程。
也因此,這些現象給我國部分群眾一個“和平統一”很難的錯覺。這也就引發了部分人覺得在“統一臺灣”這方面會采取“武統”的錯覺產生。
而無論是對于國家還是百姓個人而言,這都是不合實際的!對于國家,我國政府自從出臺了“一國兩制”的政策,便一直以和平友好的態度對待臺灣的同胞。
直到如今,無論是臺灣的“反抗勢力”還是境外勢力“蹦跶”的如何之歡。我國也一直保持著和平的政策并沒有變。
但這并不代表我國大陸會怕這些“搗亂分子”,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我國政府知曉,“武統”是不可取的,“和平統一”才是對于解決臺灣問題的正確途徑。
而對于個人而言,戰爭是我們所有國民都不愿看到的情況,戰爭帶來的只會有破壞與損失,無論對國家還是國民而言都沒有好處。
據調查數據統計顯示,我國絕大多數的國民對于“臺灣統一”方面,都比較支持和平統一,可見我國國民基本都是直到戰爭的壞處的。
不打仗,對兩岸的百姓都有好處,臺灣也能保持如今欣欣向榮的社會發展,誰也不會因“統一”而造成沒有必要的損失。
我國不少民眾對于臺灣的統一的也有許許多多的看法,其中最合理的便是。這是一個需要潛移默化,慢慢來的過程,而并不是直接發起戰爭那么簡單。
畢竟戰爭所帶來的,只會是傷亡與厭恨,這根本達不到“統一”的要求,真正的“統一”,是要臺灣的同胞接受我們大陸的情況下,達成多種方面上的統一。
但因為有著“反抗勢力”以及境外勢力等多重阻礙,所以這個進程才需要更加緩慢且潛移默化。通過不斷的溝通與政治經濟交流來解決。
如今,在“一國兩制”政策的基礎上,我國大陸子民以及臺灣同胞已經建立起了初步的信任。
不僅兩岸的百姓可以一起相互交流,兩岸的企業也能進行經濟合作,兩岸的社會也在這些交流的基礎上同步發展。
同時,我們應該對祖國抱有自信,相信不論“統一”之路有何困難險阻,在我國百姓與祖國的共同努力之下,也定能克服難關,完成“統一”,實現共贏!
信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國臺辦:民進黨當局刻意淡化、否認臺灣光復的歷史意義,是對兩岸同胞巨大民族犧牲的嚴重褻瀆
信源:人民網 專家:武力收復臺灣我們準備得越好 越不會打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