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陽光灼烤大地,柏油路蒸騰著熱浪,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北海醫院急診科的電話驟然響起,聽筒里傳來急促的呼救:“有人中暑暈倒了!快!”
電話掛斷的瞬間,副主任護師張文文已拎起急救箱——冰袋、體溫計、血壓計……這些與總院同標準的裝備,她閉著眼都能精準定位。作為三甲醫院派駐的急救骨干,她深知高溫中暑分秒必爭。
不到一分鐘,救護車刺破熱浪沖出醫院,窗外溫度計指針直逼39℃,急救車抵達現場時,34歲小李因高溫作業4小時出現意識模糊,已被工友移至陰涼處,癱坐椅上,面色潮紅,工裝濕透緊貼身體。
“體溫39℃!脈搏120次/分!”張文文俯身,額溫計一閃,關鍵數據脫口而出,急救團隊迅速行動,吸氧、測血壓。一旁工友焦急補充:“他說頭暈惡心,剛蹲下就栽倒了!”
“肌無力?有無嘔吐?”急救醫生張曉敏語速飛快,手指精準搭在患者腕部,“心率快,呼吸急促,皮膚濕冷——典型中暑表現。”團隊配合默契,醫生解開患者衣襟散熱,張文文與工友合力將他平穩轉移至救護車。
救護車駛入醫院大門時,搶救室醫護團隊已嚴陣以待——這正是依托三甲醫院資源建立的“院前院內無縫銜接”機制從救護車笛聲響起,搶救室的倒計時就已開始,急救團隊快速打針,建立輸液通道,檢查同步展開。
兩小時后,患者體溫降至37.2℃,意識逐漸清醒,護士輕聲叮囑:“別急著起身,剛打完吊瓶,再觀察一下。”“多虧你們來得快!”走廊里,工友喃喃道。他或許不知道,這支由三甲醫院淬煉出的急救團隊,“急速響應、精準施救”早已成為本能。
夕陽為急診科的窗欞鍍上暖金。張文文擰開瓶蓋,才察覺自己口罩邊緣已被汗水浸透,窗外熱浪未歇,急診室的燈光卻恒定而明亮,如同這群三甲戰隊——他們攜著高標準與深厚底蘊,在這灼人的高溫里,無聲守護著一方平安。
濱醫附院北海醫院急診科高溫防暑提醒:高溫天氣,警惕中暑!一旦出現頭暈、乏力、惡心等不適(先兆中暑),請立即:
1. 迅速撤離:馬上離開高溫環境,轉移到陰涼通風處(如樹蔭下)休息。避免在不通風和密閉環境中。
2. 散熱降溫:讓不適者平躺,解開衣物。
用濕涼毛巾擦拭身體(額頭、頸部、腋下、大腿根等)幫助散熱。
可涂抹清涼油、風油精于太陽穴、額頭。
關鍵:避免用冰水或冰塊直接、快速降溫!
3. 科學補水:及時補充水分,首選常溫或微涼的淡鹽水、電解質飲料。
避免喝冰水(易致胃痙攣)。
避免短時間內大量猛灌白水(可能導致電解質失衡)。
??特別注意:出現意識模糊、抽搐、高熱(體溫超過39℃)等嚴重癥狀,是重癥中暑!
必須:立即撥打急救電話!
快速物理降溫:用濕毛巾或冰袋(包裹毛巾)敷在患者額頭、后頸、兩側腋下、肘窩、大腿根部。
平穩送醫:務必使用擔架搬運,禁止患者自行走動!途中持續物理降溫,保護心腦。
通訊員 張瑩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