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和記巴拿馬運河交易最新進展來了,據《華爾街日報》披露,中國國有航運巨頭中遠集團正計劃參與長江和記實業在巴拿馬的港口資產交易談判,與貝萊德、地中海航運公司共同出資并持股。
而這次長江和記實業,也表現出罕見的開放態度,李嘉誠為何突然想通了?
眾所周知,長江和記實業早前計劃出售其位于巴拿馬的港口資產,但這筆交易一度被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叫停,原因很明確:交易涉及國家海運安全,影響面遠大于企業本身。
巴拿馬運河,作為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咽喉要道,是全球海運網絡中不可替代的一環,每年約有6%的全球貿易量通過這條狹長的人工水道流轉,而中國船只通過該運河的貨運量占比高達21%,穩居全球首位。
在如此敏感的地緣樞紐中,若核心資產落入完全民營或外資主導手中,勢必將為中國的遠洋貿易安全埋下隱患,而這一點,也正是監管層在今年上半年果斷出手“暫停交易”的深層考量。
但如今,事情開始出現轉機。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長江和記對中遠集團等中方國資參與持股表示“持開放態度”,這意味著,如果中遠成為股東之一,這項因“國家安全考量”被暫停的交易將可能重新走上快車道。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態度的轉變來自于李嘉誠本人管理的企業體系。
多年來,李嘉誠家族被稱為“華人資本的教科書”,從房地產到電信、能源、基建、零售乃至全球港口網絡,其投資邏輯清晰而理性:資本只認回報,不認感情,而正是憑借這種高度理性的商業風格,李嘉誠成為世界級華人富豪。
然而近年來,伴隨著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深刻調整,國家安全、產業安全已不再只是政府部門的分內之事,逐漸成為企業決策的重要參考因素。
無論是“去全球化”的趨勢,還是美歐對關鍵基礎設施的嚴格審查,都在倒逼中國企業,尤其是手握海外關鍵資產的大型集團,必須重新評估企業行為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李嘉誠的這次“想通”,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時代的自然產物。
不過要搞清楚的是,此次中遠集團不是“獨占式收購”,而是參與聯合持股,這意味著,在維持市場多元化的同時,國家也可以通過參與,確保戰略資產的安全性。
從企業層面看,李嘉誠通過引入中遠集團等中方國資,有望獲得監管層更高的交易容忍度,也提高了交易最終落地的可行性,從國家層面看,通過持股形式對關鍵港口設施形成控制力,確保了遠洋貿易通道的穩定可控。
從更大范圍來看,這是一次共贏的嘗試,也可能成為未來中國海外投資的一種新常態。
所以此次李嘉誠和長江和記的態度轉變,并非簡單的“退讓”或“妥協”,而更像是一種“軟著陸”——在維持商業邏輯的同時,主動向國家安全訴求靠攏,以贏得政策空間和市場認可。
當然,這一切都是《華爾街日報》的單方面報道,中遠集團和長江實業都沒有出具體的官方公告,所以我們還得讓子彈飛一會!
信息來源:
中時新聞網:《和記出售巴拿馬運河港口股份 陸高層:除非中遠入股 否則出手干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