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縣級劇團的“上揚曲線”
已有73年歷史的安溪縣高甲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從“一窮二白”到年收入超300萬元,斬獲“五個一工程”獎,拍攝全球首部高甲戲電影,用鮮活實踐為地方戲劇團“活下來”與“火起來”提供借鑒
近日,當代紅色經典——安溪高甲戲《莫耶·延安頌》在延安首演火爆,并啟動全國巡演,持續引發關注。其背后的操盤團隊——安溪縣高甲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前身是安溪縣高甲戲劇團,以下簡稱“中心”)有何過人之處?
年演出超200場;斬獲“五個一工程”獎,累計獲省級獎項22個、國家級獎項10個、國際獎1個;開創“副業養團”模式,年收入超300萬元;在全省縣級劇團中率先建成現代化戲曲中心;采用4K高清技術拍攝全球首部高甲戲電影……作為一個縣級劇團,安溪縣高甲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交出的答卷讓人眼前一亮。
安溪戲曲中心成為安溪的“文化地標”
成立73年來一路揚棄,該中心堅持原創精品戰略,創新人才培養體系,開拓跨界經營渠道,形成“以團辦校、以校促團、以產業興團”的模式,不僅“活下來”,更“火起來”,用鮮活實踐畫出一條縣級劇團勇立時代潮頭的“上揚曲線”。
□泉州晚報社融媒體記者 莊建平 謝偉端 張沼婢
(本版圖片均為安溪縣高甲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提供)
管理智慧接力
從“一窮二白”到“文化地標”
近日,高甲戲《玉珠串》在安溪戲曲中心公演,臺下觀眾掌聲雷鳴。“以前在農村戲臺演出,舞美效果全靠演員和觀眾‘腦補’,現在能實現燈光效果與鏡頭運動等特效,太震撼了!”戲劇發燒友、安溪縣參內中學老師謝更進感慨萬千。據了解,作為中心最具標志性的建筑、安溪的“文化地標”,2024年10月落成的安溪戲曲中心,擁有總投資1.45億元的現代化劇場,配備520座專業觀演廳、數字化舞臺系統及多功能排練廳,單是舞臺工藝設備就耗資1800多萬元。
要知道,1952年建團之初,安溪縣高甲戲劇團可謂“一窮二白”:沒有固定排練場所,演員靠“團帶班”邊學邊演,經費僅能維持基本運轉。若沒有破局之刃,這個劇團恐怕難逃沒落命運。改革開放后,安溪通過“政策組合拳”,打造了一把 “破局利刃”。
2000年興建的綜合教學樓(北面)
其中,編制改革成為激活動能的關鍵一步。20世紀80年代,在安溪縣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劇團從“縣辦集體”轉為財政差額撥款單位,這種“?;?激活力”的模式在當時意義非凡——基本工資由財政托底,確保藝術創作不受生存壓力干擾;同時保留市場創收空間,倒逼劇團主動開拓演出市場。數據顯示,改革后5年內,劇團商業演出場次增長三倍,演職員收入提升近兩倍。
安溪縣真金白銀的長線投入則為中心的發展筑牢根基。在安溪縣文體旅局黨組書記、局長蔡雅娟看來,安溪在縣級層面的戰略規劃頗具前瞻性。2013年起,安溪縣將中心發展納入文化產業戰略,年均投入1000多萬元,用于創作和人才培養,為中心的長遠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2018年,高甲戲《李光地》參加第七屆福建藝術節·第27屆戲劇會演獲劇目獎一等獎。
中心的發展,更離不開四任團長的治理智慧接力。首任團長薛世浩首創“一年集訓制”,讓學員心無旁騖打磨基本功,這批學員后來成為原創精品劇目的核心班底;第二任團長鐘世山三顧茅廬,請來編劇諸葛輅,促成劇團首部原創大戲《鳳冠夢》誕生;第三任團長林水德力排眾議,建設宿舍樓,解決演職員后顧之憂;第四任也就是現任主任謝志斌推動“團校合作”,與福建藝術職業學院、泉州藝術學校共建人才培養基地。這種“一任接著一任干”的接力,讓中心的發展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從“一窮二白”“逆襲”,在現代化劇場里精彩綻放。
逐夢原創大戲
從“古裝戲班”到“藝術先鋒”
端午節期間,安溪金谷溪岸藝術空間再次火爆全網。安溪高甲小戲《公子游》的丑角演員在溪岸壘砌的石頭上驚艷亮相,那詼諧幽默的神態、夸張逗趣的動作,瞬間就點燃了現場氣氛,觀眾一片叫好。這種因地制宜將戲融入景觀的沉浸式演出已是中心常態。
1983年,高甲戲《鳳冠夢》獲福建省第十五屆戲劇會演優秀演出獎。
“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創戲!”1985年,安溪縣高甲戲劇團攜首部原創大戲《鳳冠夢》進京演出,引發轟動,成為劇團創新的起點。這部由諸葛輅創作的古裝戲,巧妙融入閩南僑鄉元素,劇中“送鳳冠”一折通過程式化動作展現人物心理,被戲曲評論家稱為“傳統程式的現代轉譯典范”。此后30年,中心(劇團)始終保持年均1—2部新劇的創作節奏。以清朝名相李光地為原型的高甲戲《李光地》,將現代法治理念融入傳統公案戲。革命題材高甲戲《莫耶·延安頌》,創造性地將傳統戲曲與紅色文化結合。中心戲劇創作與傳播成果斐然。1995年創作的諷刺喜劇《玉珠串》晉京演出,攬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第六屆文華獎等多項大獎及“曹禺戲劇文學獎”等國家級榮譽;新編高甲戲《李光地》《莫耶·延安頌》《馮諼與孟嘗君》連續三屆獲全省戲劇會演劇目一等獎;《鳳冠夢》《玉珠串》等多個項目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鳳冠夢》《玉珠串》入選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2024年7月,中心入選市級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
2024年,高甲戲《馮諼與孟嘗君》參加第九屆福建藝術節·第29屆戲劇會演獲優秀劇目獎。
在堅持原創精品的同時,中心積極推動科技先導的舞臺革命。2023年,全球首部高甲戲電影《玉珠串》全國公映,影片采用4K高清技術拍攝,運用電影手法打破戲曲舞臺的時空限制,摘得中美電影節、“電影中國”戲曲電影大展等重要獎項。這部電影的幕后主創正是安溪高甲戲人。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以及人工智能(AI)、5G技術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中心在景區溪禾山鐵韻廣場茶王殿上,利用劇場空間現有建筑結構,通過運動捕捉技術與CG渲染技術采集動作,以5G全息虛擬光影秀的形式,演繹高甲戲《鳳冠夢·送鳳冠》《玉珠串·送珠》《公子游》精彩片段以及南音表演唱《千家羅琦管弦鳴》《直入花園》等節目。這一嘗試大膽推動新興科技在文化領域的實際應用與有機融合,讓觀眾收獲全新的感官體驗。
推動生存變革
從“靠天吃飯”到“跨界造血”
初夏的夜晚,安溪溪禾山鐵觀音文化園里,觀眾圍坐在古戲臺下,一邊烤茶一邊觀看高甲戲折子戲,中場還能參與“丑角表演體驗”。這種“輕演藝+慢生活”的模式,復購率達45%。
蔡雅娟介紹,中心還抓住短視頻風口,演員在茶園拍攝的“采茶戲歌”系列視頻,單條最高播放量達2.3億次,帶動周邊茶葉銷售額增長120%。類似這樣文旅融合的“流量密碼”帶來的經營變革,在中心多點開花。
2002年,高甲戲《玉石碑》參加福建省第22屆戲劇會演獲劇目獎。
經營上的“副業哲學”,是中心給予地方劇團另一頗具深意的啟示。走進中心大院,沿街數十間商鋪一字排開,茶葉店、戲曲文創店等業態一應俱全。很難想象,這個年租金收入近200萬元的“黃金地段”,20多年前還是一片荒地。1998年,安溪縣高甲戲劇團以每畝8萬元的價格購得中國茶都旁15.4畝土地,開啟“副業養團”模式:首期投資193萬元建設排練場,二期舉債350萬元建設教學綜合樓和賓館,在資金最緊張時,劇團甚至抵押了所有演出設備?!爱敃r很多人說我們‘不務正業’,但如果沒有這些資產,劇團根本扛不住2000年左右的國內演出市場寒冬。”林水德回憶道。如今,這片土地上的固定資產估值已超8000萬元,年租金收入占中心總收入比例過半,當年的“破釜沉舟”之舉,成為劇團抵御市場風險的重要支撐。
1986年9月3日晚,新加坡工委會主席唐裕先生(左一)親臨機場迎接安溪縣高甲戲劇團演員。
劇作家諸葛輅(左三)在領獎臺上
泉州僑的優勢,在中心轉化為國際傳播新路徑。作為著名僑鄉,安溪的海外僑胞超300萬人,劇團敏銳抓住這一資源,將高甲戲打造成“文化僑使”。2016年,中心攜傳統折子戲赴馬來西亞展演,引發當地華人強烈共鳴。2023年,中心到中國香港展演《送水飯》等劇目,讓同胞感受傳統藝術魅力。數據顯示,海外觀眾中35歲以下群體占比從2018年的12%提升至2024年的41%,古老的高甲戲正通過僑鄉紐帶,在國際舞臺上煥發出新的青春活力。
1996年,《玉珠串》獲文化部第六屆文華獎新劇目獎。
實施“名角工程”
從“青黃不接”到“名家輩出”
昨日,在中心排練廳,退休返聘的藝術總監王瓊芬正指導青年演員練習“傀儡丑”步法:“手腳要像傀儡線一樣有彈性,眼神得跟著手移動?!边@幕“傳幫帶”,每天都在上演。
20世紀80年代,劇團演職人員提著行李下鄉演出。
從最初的劇團到2012年劃轉為中心,安溪高甲戲立體人才培養體系逐步完善。1990年,劇團與安溪中華職業學校聯辦高甲戲專業,開啟“團校合作”先河,為人才培養探索新路徑。1992年,劇團率先與福建藝術職業學院(原福建藝術學校)、泉州藝術學校聯合開辦安溪藝術學校,培養高甲戲、音樂舞蹈、茶文化藝術、工藝美術等專業人才,實現從團帶班到重點中專的跨越,辦學內容與教學質量大幅提升。2011年,劇團獲批設立“泉州市高甲戲傳習所”,自此形成一套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至今已培養出186名高甲戲專業人才,其中80人進入中心(劇團),占現有演職員的74%。基訓老師劉光輝介紹:“在校學生既是‘科班生’又是‘準演員’,在校期間就參與多場演出實踐?!崩碚搶W習與舞臺實踐緊密結合,讓學生迅速成長。
1994年裝修的多功能排練廳
中心進一步實施“名角工程”,打造名家孵化的“金字塔”。王瓊芬正是從團帶班學員一路成長為一級演員,其間曾赴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進修,還先后拜入鐘世山、呂忠文、劉秀華、蘇燕玉等名師門下,博采眾長,提升藝術造詣。優秀青年演員陳進偉被選派到上海戲劇學院學習導演,為中心藝術發展注入新活力。青年演員張曉燦、林懷鋒勇挑重擔,在新編高甲戲《馮諼與孟嘗君》中分別飾演馮諼與孟嘗君,憑借出色表現均獲得福建省戲劇會演表演一等獎。目前,中心擁有高級職稱演職員7人,市級非遺傳承人3人,形成老中青少結合的人才梯隊,各年齡段演員有序銜接,共同推動中心發展。
待遇留人則成為穩定人才隊伍的“硬實力”。針對縣級劇團薪酬偏低的痛點,中心探索出“基礎工資+績效獎勵”模式,普通演員基礎工資達6000元/月,高于當地平均水平,為演員提供堅實物質保障。2020年新增的40個縣聘編制,更為年輕演員提供職業上升通道。中心作曲陳漢卿說:“以前考縣級劇團像‘雞肋’,現在競爭比考公務員還激烈?!眱灪翊雠c良好發展前景,吸引眾多優秀人才投身安溪高甲戲事業,為中心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記者手記
老劇團的現代生存哲學
當國內不少縣級劇團在“保傳承”與“求生存”間艱難平衡時,安溪縣高甲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的實踐提供了多維啟示。
政策扶持要有“溫度”與“力度”。安溪經驗表明,單純“輸血”難以持久,必須構建“政策引導—平臺搭建—市場激活”的完整鏈條。從編制改革到戲曲中心建設,政府始終扮演“戰略合伙人”角色,既不越位干預藝術創作,又在關鍵節點給予資源支撐。
創新不是“顛覆”而是“轉化”?!而P冠夢》的成功,本質是“舊瓶裝新酒”——用傳統戲曲形式講述現代價值觀;5G全息戲劇秀的價值,在于讓年輕觀眾通過科技觸點走近傳統。安溪實踐證明,傳統戲曲的現代化不是否定過去,而是找到古今對話的“翻譯器”。
經營思維要融入“生態構建”。從副業經營到文旅融合,中心始終在構建“戲曲+”生態:戲曲+教育培養人才,戲曲+旅游創造場景,戲曲+科技拓展邊界,戲曲+僑務擴大影響……這種生態化經營,讓中心從單一演出團體升級為文化產業綜合體。
人才傳承需打通“內循環”與“外循環”。“聯辦—獨辦—基地”的培養路徑,既守住了高甲戲的本土根脈,又引入現代藝術教育體系;“送出去+請進來”的交流機制,讓基層演員有機會接觸行業前沿。這種“內外兼修”的人才戰略,破解了縣級劇團人才“引不進、留不住、長不大”的難題。
站在安溪戲曲中心的舞臺上,安溪縣高甲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主任謝志斌望著臺下坐滿的年輕觀眾,感慨萬千:“曾經我們擔心高甲戲會變成‘博物館藝術’,現在看來,只要找準傳統與現代的連接點,古老戲曲也能在新時代‘活’得很精彩?!?/p>
這個縣級劇團的“逆襲”故事,或許正為無數縣級傳統文藝團體照亮一條前路——在堅守與創新的辯證中,在政策與市場的共振中,傳統文化不僅能“活下來”,更能“火起來”。(莊建平 謝偉端 張沼婢)
來源:泉州晚報
穿梭戲劇藝術的歷史空間
徜徉逍遙自得的審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評戲
微信ID:lianzhongpingx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