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前言
長達千里的旅途,九歲孩童的座位,竟然設在炙熱的后備箱內。
車內空調送著涼風,坐的是他的父親、繼母、祖父母,以及兩個年幼的弟妹。
車廂內竟容不下這個小小身影。
這個孩子仿佛成了無人認領的貨物,被硬生生塞進后備箱,與兩輛嬰兒車相伴,在酷熱中顛簸前行,行程超過一千公里。
這本是件令人心痛且憤怒的事件。
但當交警打開后備箱發現這個無助孩子時,孩子的親生父親劉某某卻毫無愧疚之意。
他面帶堅定地面對鏡頭宣稱:“我沒有任何錯誤!”
他振振有詞地辯解,稱孩子是自愿進入后備箱的,并強調自己每年花費五萬元供其上學,表明自己如何疼愛兒子,怎會加害于他?
但這些說辭,掩蓋不了孩子臉上流淌的汗水、皮膚上的灼熱感,以及眼中流露出的被遺棄的委屈。
我沒強迫他,是他自己愿意
何謂“愿意”?
這個小男孩所謂的“自愿”,是在疾馳的車后備箱里,一路顛簸,物品不斷撞擊身體帶來疼痛,他不敢出聲,只能默默流淚。
哭聲被聽見了,親生父親確實下車查看了一番,卻什么也沒說,隨即“砰”地一聲再次將后備箱關閉。
他所謂的“愿意”,是蜷縮在那個連腿都伸不直的角落,連開口請求“我能坐進車里嗎”都不敢。
他不是不懂,繼母看他時那種充滿敵意的眼神。
他更明白父親在那位女性面前,連大氣都不敢出。
一個九歲的孩子,究竟犯了什么錯?
或許他最大的“罪過”,就是在重組家庭中,成了那個無人愿意接納的“前任的孩子”。
這個口口聲聲說愛兒子的男人,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他說的愛,為何讓人如此痛苦、窒息?
回顧過往,其實早有端倪。
前一秒承諾會親自照顧孩子,后一秒便將兒子托付給年邁的祖父
汪女士與劉某經人介紹相識,兩人感情穩定后步入婚姻,生育子女,起初生活也較為和諧。
但隨著時間推移,劉某回家的時間越來越晚,家庭氛圍逐漸變化,歡笑聲減少,爭吵增多。
感情逐漸淡化,婚姻最終破裂。
離婚時,汪女士獲得女兒撫養權,劉某則獲得兒子撫養權。
汪女士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必須由劉某親自撫養孩子,不能交由他人代管。
劉某當時信誓旦旦地承諾,讓汪女士放心地簽下了協議。
她以為,即使夫妻緣分已盡,但血緣之情仍在,親生父親總不至于狠心對待親兒子。
但她終究過于天真。
離婚手續剛辦完不久,劉某便將親生兒子送往廣東老家,交由年邁且身體狀況每況愈下的父親照顧。
自己則迅速開啟新生活,再婚并生育子女,與另一位女性組建家庭。
更令人唏噓的是,這位新歡,竟是劉某婚內時期介紹給汪女士、曾合作開店的熟人。
兒子成了他新家庭不愿面對的累贅,而汪女士,則成了他急于擺脫的過往。
劉某干脆徹底斷絕聯系,將汪女士的電話、微信等所有聯系方式拉黑,仿佛要徹底切斷母子間的聯系。
母子之間最后的紐帶,也被徹底切斷。
就這樣,一位母親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那個曾經活潑的孩子,最終淪為被囚禁的孤影
這三年,汪女士每日都在思念與擔憂中度過。
她不顧一切,四處求助,只為能聽到兒子的聲音,哪怕看到一張照片也好。
但每次換來的,都是劉某冷漠的拒絕,甚至夾雜著嘲諷的話語,令她心如刀割。
最終,她再也無法忍受。
毅然辭去工作,帶著女兒千里奔赴廣東,只為找到兒子。
然而,當真正見到兒子的那一刻,她幾乎當場崩潰。
孩子消瘦得幾乎認不出來,眼神中沒有絲毫光彩,只有恐懼與不安。
斷斷續續地哭訴著這幾年的生活,母親聽到這些才真正后悔沒有更早地行動。
原來,在那個所謂的“家”,他連一張像樣的床都沒有。
每天晚上,只能蜷縮在飄窗上勉強入睡。
繼母對他言語刻薄,還不斷施加精神壓力,導致他年紀輕輕便患上抑郁癥。
最嚴重的是,他被限制自由,不得外出。
別的孩子在學校學習、玩耍,他卻只能透過鐵門遙望外面的世界,如同被囚禁的小動物。
朋友、學業、陽光、母愛、自由,統統被剝奪。
他本該擁有的一切,都被無情奪走。
挨打受辱還不夠,她還被迫錄制視頻向丈夫致謝
汪女士實在忍無可忍,下定決心要把兒子帶走,不能再讓他繼續留在這個缺乏關愛的家庭。
但汪女士的到來,徹底激怒了劉某和他的現任妻子。
兩人一唱一和,先是言語侮辱,接著動手打人,最終導致汪女士住院治療。
事后,劉某扔來1.5萬元,仿佛是在打發一個陌生人,似乎認為這點錢就能平息一切。
你以為這已經夠糟了嗎?
不,更令人窒息的還在后面。
走投無路的汪女士將遭遇發布到網絡,希望至少能讓公眾了解真相,為自己爭取公道。
誰知劉某趁機反咬一口,將她告上法庭,指控其侵犯名譽權,并獅子大開口要求三十萬元賠償。
本是受害者,卻成了法律上的“加害者”。
最令人心寒的是法院的判決,汪女士敗訴。
她不僅要賠償劉某三萬元,還需在網上公開道歉。
更荒唐的是,還要錄制一段視頻,在全國網友面前,向那個曾經毆打她、虐待兒子的男人“道歉”。
一位被打入醫院的母親,最終卻要站在鏡頭前低聲下氣地認錯謝罪,這個世界究竟怎么了?
三年后,他終于不再是躲在后備箱里的孩子,而是坐在母親餐桌前的兒子
這場噩夢,汪女士整整熬過了三年。
她遭受過毆打、辱罵,甚至被法院判決“道歉”。
無數個夜晚,她也曾想過放棄。
但每當閉上眼,腦海中浮現的便是兒子那雙驚恐的眼睛,還有他蜷縮在飄窗角落瘦弱的身影。
她知道,自己必須堅持下去。
三年間,她一點一點地收集證據,一次次奔波于各個部門之間,與那個看似“背景深厚”的男人一家死磕到底。
正義或許遲到,但終會到來。
憑借一份份確鑿證據,汪女士終于贏得官司,成功奪回兒子的撫養權。
即便劉某嘴上仍聲稱要上訴,但孩子已回到她身邊,這就足夠了。
在母親的悉心照料下,那個曾經瘦弱膽小的男孩逐漸恢復了健康,臉龐也變得圓潤起來。
他開始露出笑容,話也多了起來,不久后便能重返校園,將那些被耽誤的童年時光一點點彌補回來。
那輛曾經束縛他自由的車輛早已遠去,而他與母親的人生,才剛剛重新啟程。
參考信源
紅星新聞,2025-07-16,快評丨男孩與親爸后媽遠行坐后備箱,不止父親欠孩子一句道歉
魯中晨報,2025-07-16,生父回應把9歲兒子塞后備箱:不會道歉,只有一兩小時,且孩子自愿!生母:已提起訴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