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20日,中印邊境東西兩線爆發沖突,11月22日中國宣布停火。戰場在喜馬拉雅山,躁動卻蔓延到海峽另一側。
蔣介石把這場戰爭看作一枚閃爍的信號,他盤算著大陸戰火或許能為自己開一條回歸的路。他早在年初就通過各種渠道告訴美國,他的反攻準備已基本完成,只差最后的“許可”。
可美國像個捏著算盤的賬房先生,始終不松口。只有費爾特支持老蔣,老蔣在日記里狠狠記了美國一筆。那一筆,就像在桌面敲下的重錘,暗示著一場注定失望的等待。
美軍上將拍大腿,蔣委員長搖頭嘆氣
1962年3月8日,美國駐臺“大使”莊萊德期滿離任。新任大使遲遲不來。此時,蔣介石已在各路軍官會議上反復強調反攻大陸的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
登陸艇、轟炸機、特種部隊作戰預案都列在清單上。他甚至親自批閱登陸計劃,要求各部隊在三個月內完成夜間突擊訓練。
可美國沒有表態。幾天后,肯尼迪表示“返回大陸是臺灣人民的愿望”,一句模糊的場面話,讓臺北的判斷陷入空轉。
3月底,美國解密了一批外交文件,讓臺北想起了1949年他們一紙《白皮書》宣告美國對國民黨的“放棄”。媒體上也同樣有人做出此類猜測。
為安撫臺灣,助理國務卿埃弗里爾·哈里曼和中央情報局局長艾倫·杜勒斯先后訪臺,卻都沒給出一句清晰的承諾。
蔣開始懷疑。他在1962年6月日記中寫下:“美國態度不明朗,實為阻我反攻。”可他仍抱著一線希望,畢竟還有哈里·費爾特這樣的人力挺。
費爾特當時是美軍太平洋軍區司令,他向華盛頓遞交了一份簡報,明確寫著“蔣的反攻行動具備可行性,應當得到支持”。可這份意見在國務院被輕輕放到一邊。
進入9月,耐心用盡。9月6日,蔣與美駐臺大使柯爾克會面。他提出增加轟炸機與登陸艇的要求,卻被對方用條約駁回。
蔣憤怒地在當天日記當天的日記中稱此前從未在外交上受到過這樣的“不友善”,憤怒讓他徹夜失眠,第二天拒絕會面。
13日,老蔣認為如果不能早日反攻,依照美國這種模糊的態度,他以后恐怕將再也沒有機會。
這句話的背后,是他對美國深層動機的判斷。華盛頓要的,是一個安全可控的臺灣,而不是一個隨時可能引發大規模沖突的地方。
在臺北的氣氛已經緊繃,軍方的作戰地圖鋪滿桌面,參謀們不斷模擬各種進攻路線。這一切都為后面更急躁的行動埋下伏筆。
蔣把目光抬向北方。他在9月末的記錄中已開始分析中蘇關系惡化。1960年布加勒斯特會議的激烈爭吵,1962年新疆“伊塔事件”,這些都讓他相信,機會正悄悄逼近。
停火鐘聲里,金門炮聲響
1962年10月20日,毛澤東下令反擊印軍。蔣確信印度會被迫向美國靠攏,而美國的大量援助最終會讓中國在南線牽制兵力,給自己騰出機會。
果然,10月26日,尼赫魯親筆致函肯尼迪請求武器援助,美國隨后空運武器入印。蔣介石判斷“印軍必敗,最后將使美軍不得不參戰”,他看到了美國卷入沖突,解放軍壓力增加。
11月21日,北京宣布次日午夜停火;就在同一日,古巴政府同意撤回蘇聯轟炸機。這一連串國際信號,讓蔣介石心里開始盤算,認為反攻有望。
第二天,他登上金門島。島上作戰會議整整開了一天,地圖上標注著廣東、福建沿海的多個可能登陸點。他親自檢查了夜間突擊部隊的編制,命令重新配備火焰噴射器與反登陸地雷。
11月29日至30日,他又去了澎湖群島。參謀部提交的報告顯示,反攻最早可在次年春季展開。蔣在會議上反復問一個問題:“蘇聯是否會在毛有難時出兵?”
然而現實在提醒他另一面。10月至12月,臺灣特務曾9次試圖從廣東海豐、惠陽、惠來等地登陸,全部失敗。8月在深圳與拱北的爆破事件也未造成預期影響。
解放軍的海防布置比他想象得更緊密。這些失敗讓臺北情報系統頻頻告急。軍方會議上的沉默逐漸增多,金門炮臺的夜間燈火卻從未熄滅。
蔣在澎湖的最后一晚,一直看著作戰地圖。他的判斷越來越依賴國際棋局。他相信,美國一旦被迫在南亞持續投入,臺灣的行動窗口會打開。他把所有希望都押在時間上。
期間,哈里與蔣介石會面之時表達了自己對他的支持,老蔣頗為不甘地暗示“美國一再阻撓他的反攻計劃是在制造兩個中國議題”。這番話,讓哈里無言以對。
嘴上說不承認,心里怕得很
10月27日,美國駐印大使加爾布雷斯宣布“麥克馬洪線是眾所共認的國際境界線”。10月29日,臺灣發表聲明不承認麥克馬洪線,但措辭克制怕與美國直接撕破臉。
11月3日,蔣介石要求臺方“嚴重作書面抗議”;11月6日,臺灣方面正式向柯爾克提交照會。可美國的態度沒有改變。
外交困境愈發明顯。11月30日,臺灣外交部出臺“6點基本方針”,一邊支持印度對大陸作戰,一邊強調“中華民國不承認麥克馬洪線”。
這一表態既要在國際上與反共陣營保持一致,又要顯示自己是“唯一合法政府”。雙重壓力讓臺灣的行動越來越拘謹。
蔣清楚地看到了這種被動。他明白美國在阻止我反攻大陸之行動。裝備一次次推遲交付,戰機一點點流失,他怒不可遏,卻只能繼續在情報上冒險。
大陸方面的統計顯示,1962年10月至1963年1月,臺灣當局進行了三四十次海上突擊與陸地爆破行動,無一成功。
中印邊境的炮聲漸漸停息,臺海這邊的暗潮卻在反復試探。蔣的算盤還在撥動,可局勢已悄然改變。
年底,臺北的軍事會議上,參謀們已經減少了春季作戰的提案,更多精力放在“維持現狀”。海峽的風聲再急,行動卻再也沒有推進。
參考資料:
臺灣當局與1962年中印邊境沖突.澳門大學學報.20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