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IMAGE>[IMAGE>
2025年7月14日,菲律賓前武裝部隊少將波基斯在個人社交平臺就南海局勢發表深度評論,不僅揭露了九年前的歷史真相,更直言不諱地提出警示,提醒菲律賓應“警惕成為大國博弈的附庸”,這一言論直指國家當前戰略方向的核心問題。
該帖發布后迅速在菲律賓國內引發強烈反響。短短數日內,菲律賓軍方即作出強烈回應,堅稱相關行動完全出于“國家主權意志”,但此舉反而加深了外界的疑惑:一則來自內部的理性提醒,為何會激起如此強烈的反彈?菲律賓當前所進行的行動,究竟是為了自身利益,還是另有他方意圖?
菲少將戳中菲軍痛處
“我們到底獲得了什么?”
波基斯強調,那份被部分人視為勝利象征的南海裁決,實際上是一份缺乏國際廣泛認同、不具備執行效力的無效文件。他在帖文中反復提醒,菲律賓正面臨在中美戰略競爭中被邊緣化的風險,甚至可能重蹈“烏克蘭式困境”的覆轍。
從整體內容來看,波基斯的發言并非否定國家主權的重要性,而是希望菲律賓能以國家利益為核心,制定更為理性務實的政策,避免在大國博弈中淪為犧牲品。
然而,這番理性建言卻意外引發了菲律賓軍方的強烈不滿,進而激發了國內關于國家戰略走向的廣泛討論。該帖發布不到三天,菲律賓軍方便公開作出回應。
軍方發言人特立尼達在新聞發布會上情緒激動,堅持認為菲律賓的所有行動均基于“國家主權意志”,并指責波基斯的言論具有誤導性質。
南海地區歷來是國際關注的焦點。此次菲律賓內部的分歧再次將公眾目光引向南海問題,促使人們重新審視所謂“裁決勝利”背后的真正代價與背后推手。
9年前南海發生了什么?
2016年7月12日,一個臨時拼湊的仲裁庭發布了所謂關于南海問題的“最終裁決”,試圖全面否定中國在南海長期主張的歷史性權利和海洋權益。該裁決自誕生之初便存在嚴重法律缺陷。
中國早已明確表態“不參與、不接受、不承認”,但該仲裁庭仍強行推進程序,嚴重超越其職權范圍。
裁決書中法律漏洞眾多,不僅擅自提高“島嶼居住標準”,甚至連部分美國海外領地都難以達標,更在中方未參與的情況下,全盤接受菲律賓精心包裝、刻意剝離主權爭議的訴求,錯誤地審理了本不應由其處理的議題。
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主張具有充分的法理依據,早在二戰后依據《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就已確立。而菲律賓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侵占行為,才是引發區域不穩定的根本原因。
菲律賓所謂的“歷史與法理依據”遠晚于中國,且主要基于地理鄰近等站不住腳的理由。仲裁裁決刻意回避或曲解這一歷史背景,試圖通過一紙文書將菲律賓的非法侵占行為“合法化”,其結論自然難以獲得廣泛認可。
裁決公布后,美國政府高調支持,并頻繁以“航行自由”為名在南海開展軍事行動為其背書。菲律賓方面也多次宣稱在“仲裁案”中取得“歷史性勝利”,但事實證明,這項裁決不僅未能帶來和平,反而加劇了海上摩擦,阻礙了地區國家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爭端的進程。
南海問題的幕后推手
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遠非其宣稱的“航行自由”那么簡單。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美國至今仍未批準其經常引用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卻長期以該公約為工具,服務于其全球海洋霸權戰略。
其根本目的在于確保美軍在全球,尤其是靠近他國近岸區域,能夠自由開展軍事偵察、演習和力量投送。隨著中國的崛起,美軍艦機在中國周邊海域的活動頻率和挑釁性也持續上升。
2022年,一架美軍艦機飛越臺灣海峽,距離中國領海基線僅13海里,嚴重逼近中國領空。2023年,美國針對全球17個國家或地區發起29次所謂“航行自由挑戰行動”,中國是其重點施壓對象之一。
美國一方面拉攏澳大利亞、日本、加拿大等國組成排他性小圈子,派遣與南海無關的域外國家軍艦攪局,另一方面則向菲律賓提供情報、戰術培訓等“后勤支持”,鼓勵其在前臺進行挑釁。
菲律賓政府在對華政策上采取“不溝通、不協商、不妥協”的強硬姿態,甚至單方面撕毀已有協議,這種策略的背后,與美國的鼓動和支持密不可分。實質上,這是將菲律賓推向對抗前沿,而美國則坐享其成。
菲律賓國內交鋒
波基斯少將的言論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是因為他直指菲律賓長期回避的戰略性問題。
他并非否定維護國家主權的重要性,而是質疑當前政策路徑的有效性與潛在風險,提醒當局,在中美兩個大國激烈博弈的夾縫中,菲律賓若一味采取對抗姿態,其實際效果可能更契合美國戰略需求,而非本國根本利益。
他用“另一個烏克蘭”的比喻,生動描繪了菲律賓可能面臨的困境,這也代表了菲律賓國內一部分有識之士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
但這種基于國家長遠利益的理性聲音,卻遭到菲律賓軍方發言人的激烈反駁。特立尼達在記者會上將波基斯的觀點斥為“危言聳聽”、“失敗主義”和“誤導性言論”,堅稱菲軍的所有行動均出于“維護主權”和“國家利益”,否認受任何外部勢力操控。
一個主權國家需要如此情緒化地辯解自己不是“棋子”,恰恰反映出其政策獨立性的脆弱,以及外界對其角色定位的普遍質疑。將基于愛國立場的理性批評貼上“動搖軍心”、“影響士氣”的標簽,也暴露出面對批評時的某種不安與不自信。
這種認知分裂,在菲律賓近年來的海上行動中愈發明顯。相比過去傾向于塑造“弱者”形象以獲取國際同情,菲律賓海岸警衛隊和某些政府部門的行動在過去兩年中呈現出明顯激進和冒險傾向。
菲律賓每一次在海上采取危險挑釁行為后,幾乎都會向美國尋求支持與背書。這種模式很難不讓人質疑其政策背后的真正驅動力。
今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南海的和平穩定,是地區各國的共同利益所在,也是沿岸億萬民眾的共同期盼。
實現南海的長治久安,沒有捷徑可循,更不能依賴外部強加的非法裁決或域外大國的所謂“安全承諾”,唯有依靠區域國家自身的智慧與合作。
幻想通過冒險挑釁行為介入大國博弈,最終可能淪為博弈的犧牲品。波基斯的警告,不僅揭露了九年前的真相,更為菲律賓乃至整個地區敲響了警鐘。
主要信源
菲退役將領一提“美國棋子”,菲軍方氣炸:不會被他國支配——觀察者網2025-07-18 南海仲裁案裁決已成南海“禍根”,專家:對裁決的批駁一天也不能停——澎湃新聞2025-07-1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