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富陽區分局民警在云南抓獲了犯罪嫌疑人魏某(化姓),成功破獲一起34年前發生在富陽萬市的命案積案。
逃亡了34年后,嫌疑人魏某被捉拿歸案。圖源:富陽公安
1991年冬天,水庫涵洞里發現尸體
1991年2月8日,3名捕魚的村民出于好奇進入水庫涵洞,卻意外地發現了一具面目全非的尸體。民警洪三健至今記得那天異常地冷,26歲的他剛當刑警3年,那是他獨立辦理的第一起命案。
洪三健回憶,“發現的時候尸體已經高度腐爛,骨頭都露出來了,由于當年的技術限制,無法確認死者的身份。”現場除了尸體,只有一串鑰匙、一條舊皮帶。這也讓偵查員想起半年前的一樁失蹤案:木材加工廠老板李某(化姓)離家到富陽做生意后就沒了音訊,當時富陽公安也派了大量警力進行搜索,但是一直“活不見人,死不見尸”。
1991年發現死者的水庫涵洞。圖源:富陽公安
于是,警方聯系到李某家屬。一看到皮帶,家屬就基本確認死者是李某。
嫌疑人也很快浮出了水面——魏某,杭州富陽本地人,從事木材生意,也在采礦場開過拖拉機。根據線索反映,當年正是他帶領李某來到富陽。案發后魏某早已不知所蹤。
洪三健當年的筆記本里記著追兇細節,1991年10月11日,他和3名同事準備前往廣西追捕,1991年10月18日,一行人抵達。一落地,他們就前往了線索指向的石料廠。“我們給老板看了魏某的身份證照片,老板說這個人剛走不久,也就一個禮拜的時間。”
洪三健的工作筆記,記錄了當年追兇的細節。圖源:富陽公安
聽到這個消息,大家的心都涼了一半,但他們堅信,只要生活過,就一定會留下一些有用的信息。后來,他們又得到了一條線索:魏某可能逃亡到了邊境,但等他們趕到的時候,魏某又跑掉了。“我們在當地工作了11天,每一次都覺得差一點就可以抓到他了,但終究還是一無所獲。”洪三健說。
追兇34年,嫌疑人在云南落網
往后的30多年,接力棒換了一茬又一茬。刑警們去過安徽的采石場、湖南的小煤窯,每次得到一個新的線索,便第一時間趕過去,卻總差一步。魏某像人間蒸發了,只是偶爾有零星消息傳來,他改了名字,話很少,跟誰都不深交。
2025年,隨著近年多起命案積案的成功破獲,富陽警方對破獲這起案件的信念也越發堅定。富陽公安分局刑偵大隊副大隊長應登曉和同事們從前輩手中接過了接力棒,把魏某的生活軌跡、性格特點在黑板上畫了又畫,“他懂開拖拉機,熟悉礦石生意,肯定還在干老本行。”
調查結果指向了云南。
1992年,一個 “外省人” 在云南某礦場開拖拉機,沉默寡言,后來自己買了車跑運輸,再后來開了采石場—— 這些都和魏某的經歷對上了。更關鍵的是,這人辦手續總用別人的名字,礦上的人都稱呼他為“外省人”,對他的了解也很少。
在得到線索后,工作組當天就坐上了前往云南的飛機。應登曉說,“等了34年了,現在一刻都等不了了。”到達云南后,工作組立刻展開行動,從魏某在云南的關系人身上找突破口,終于在一份泛黃的檔案里,找到了一張模糊的照片:眉眼間的輪廓,和當年通緝令上的青年吻合了。
為了盡快找到魏某的去向,工作組又重新把重心放到魏某曾經辦過廠的線索上,“辦廠肯定需要辦手續,肯定會留下紙質資料。” 接下來的一周,工作組在兩個地級市間輾轉往返,輪胎碾過2000多公里山路。終于,在當地某部門一間落滿灰塵的檔案室中,工作組找到了魏某在2006年辦理的許可證底檔照片。根據這個線索,警方迅速鎖定了他最有可能出現的地點。接下來就是漫長而枯燥的蹲守。
經過幾個日夜的蹲守,今年6月7日下午,一個身著紅色衣服的身影進入了警方的視線。工作組立刻展開抓捕。當應登曉喊出魏某的名字時,那人渾身一僵,直到戴上手銬的那一刻,聲音嘶啞的他也沒能說出一句話來。審訊室里,魏某承認了搶劫殺害李某的犯罪事實。他說這些年總做噩夢,夢見涵洞的冷風吹進來,吹得他睡不著。
消息傳到富陽,洪三健說,“能在我下個月退休前,看到嫌疑人被抓捕歸案實在是很高興,當年的遺憾總算補上了。”
新京報記者 張靜姝
編輯 彭沖 校對 盧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