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朋友太好客,感情深了,總覺得走了就再也見不到了。”即將結束三年援滇工作的上海市援滇干部聯絡組紅河小組組長葉著,話語間滿是不舍。
2022年7月,葉著踏上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土地。從黃浦江畔到云嶺高原,回望這段跨越千里的幫扶歷程,他的故事里不僅有協作項目、招商引資、消費幫扶等具體援滇實踐,更沉淀著對這片熱土的深厚情感。
初到紅河,葉著便被云南的自然環境與生活節奏所震撼。“每餐每菜都是辣的,剛開始實在吃不慣。”他笑著說。而更大的挑戰,則來自交通。“從蒙自市到紅河州最遠的鄉鎮,坐幾小時車是家常便飯。”
葉著對綠春縣的一次出差之旅,記憶猶新:“當時,有些路在改擴建,沒完工路段,是坑坑洼洼的石頭路,晴天30公里的路程,雨天只能行進10公里,車子進去全是泥漿。”
盡管如此,云南山路的九曲十八彎未能阻擋葉著的腳步,反而鋪就了他與基層群眾的深厚情誼。3年來,他的足跡遍布紅河州的山山水水——元陽的桶裝養魚項目助農增收,瀘西的“口袋公園”在游客炊煙中孕育著村集體經濟增收的希望。“很多村子每年通過協作項目,能拿到數十萬分紅,村民臉上洋溢的笑容,就是最好的回報。”這些實實在在的成效,成為葉著前行的不竭動力。
作為上海市徐匯、長寧兩區援滇干部聯絡組組長,他分管的7個對口縣曾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其中4個為深度貧困縣。剛來時,正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鞏固與鄉村振興銜接的關鍵期,為確保幫扶工作取得實效,他緊盯資金使用的各個環節,確保項目落實。
在產業協作方面,他和團隊探索出“園區共建+口岸聯動”的新模式。在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由上海投入900萬元建設的冷鏈物流產業園已完工,重慶哈威公司的水果凍干項目將于今年7月底投產。“以前這里只是簡單的商品貿易,現在有了深加工,能帶動就業、增加稅收,產業鏈才算真正活起來。”葉著說。
隨著對紅河越來越熟悉,這里的豐饒物產與資源活力深深打動著葉著。“紅河的水果品類多到驚人。”他細數著蒙自的石榴、枇杷,屏邊獼猴桃,彌勒葡萄……“這些水果在紅河都有10萬畝以上規模,藍莓、香蕉、芒果更是隨處可見,水果蔬菜的產量在云南能排前三……”
談及援滇工作的最大挑戰,葉著認為是資源匹配難題。“上海中心城區以服務業、總部經濟為主,與紅河的農業、口岸經濟匹配度不高。”為此,他主動轉型,從“零”開始,主動拜訪企業、對接部門,帶著云南特色農產品參加上海展會,對接盒馬、叮咚等平臺拓展銷路。“我們組織銘基咖啡在2024年中越河口邊境經濟貿易旅游交易會上簽下8.2億元采購協議,把紅河的水果、咖啡送進上海千家萬戶。”葉著說。
援滇工作繁忙,葉著每年僅有春節才能休假回上海。“孩子高中三年最關鍵,我卻缺席了,但家人的支持依然是我堅實的后盾。”如今,看著河口冷鏈物流園的冷庫拔地而起,蒙自經開區的單晶硅項目穩步推進,村里的產業項目帶富村民,他說:“所有付出都值得。援滇不只是給錢給項目,更要留下可持續的機制,讓幫扶工作從‘輸血’真正轉向‘造血’。”
三年援滇工作即將結束,臨行前整理著工作資料,葉著心里五味雜陳。他知道,自己又將開始新的挑戰。只是那些紅河的山路、果園、園區,還有并肩奮斗的身影,將永遠留在他的記憶里,因為那是這3年來最珍貴的勛章。
作者:復旦大學 王宇 程藝丹 姜珊 邊思語 蒲秦昊
指導教師:陶建杰 張志安
(原題為《重走聯大路 續寫強國夢丨三年援滇路:一位上海干部在紅河的堅守與成長》)
來源:云南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