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中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于北辰
當前臺灣政壇中,于北辰無疑是極具爭議性的一位人物。他曾經在港媒鏡頭前公開表示“我是中國人,家在臺灣”,如今卻成為了一個為了利益放棄立場的代表。
甚至說出“解放軍登陸臺灣會迷路”這樣荒唐的言論。然而臺灣綠營媒體卻將他吹捧為“亞洲第一軍事評論員”,稱其為“守護臺灣的關鍵人物”,類似的溢美之詞比比皆是。
盡管如此,綠營依舊對他推崇備至。他為何會走上這樣一條制造負面言論的道路?他與民進黨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聯系?
媒體報道
曾經他也是個正經軍人
拋開如今的網紅標簽,于北辰的軍旅起點其實非常正規。他出生于1968年臺北,祖籍山東,成長過程中深受家族影響,對軍旅生活充滿向往。
從中正預校到陸軍官校,他走的是臺灣軍方標準的精英培養路線。畢業后從基層排長做起,憑借專業能力逐步晉升,45歲那年升任少將,并擔任陸軍精銳部隊542旅旅長,前途一片光明。
曾經的于北辰
在昔日戰友的記憶中,那時的于北辰是一個認真負責、治軍嚴謹的軍官,完全沒有如今那種嘩眾取寵的表現。
命運的第一次轉折出現在2015年,因健康問題他選擇提前退役。退役后他曾在國民黨內部擔任重要職務,負責聯系退伍軍人。
彼時的他始終堅持“一個中國”立場,主張兩岸和平發展,與如今的立場截然不同。那么,這樣的他又是如何一步步成為民進黨的工具?
媒體報道
人生的岔路口,他選了流量那條道
真正的轉變發生在2021年底,可能是因為在國民黨內部感到不滿,于北辰在2021年最后一天高調宣布退出國民黨。
這一決定不僅是與過去決裂,更是他人生道路的重大轉折。從此,他踏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他迅速轉型,頻繁出現在綠營政論節目中,身份從退役將領變為“軍事評論專家”。他非常清楚觀眾想要什么。
于北辰
在臺海局勢緊張的背景下,綠營急需一位有軍方背景的人物來充當“穩定劑”和“擴音器”。于北辰的少將軍銜,成了他最有效的背書。
他的任務,就是利用這層光環,制造最能刺激島內情緒、最能激發“斗志”的言論。那么,他是如何一步步成為臺灣最具話題性的軍事評論員,甚至比服役時更受關注?
媒體報道
于北辰捏住了媒體的命脈
他很快找到了自己的“流量密碼”——語出驚人。徹底放棄專業性,轉而使用一套違背常識、脫離邏輯的“于氏理論”橫掃輿論場。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210%攔截率”的荒謬說法。他曾稱天弓導彈攔截成功率是70%,大陸發射一枚導彈,臺灣發射三枚攔截,三發的攔截率就是210%。
這種連小學生都能看出錯誤的數學邏輯,讓兩岸網友啼笑皆非。大陸博主甚至專門錄制視頻,為他講解概率的基本概念。還有臺灣專家質疑,難道臺軍只有小學學歷?
媒體報道
但這些并不影響節目效果,主持人依舊頻頻點頭,標題依舊高調吹捧他“分析深入”。嘗到甜頭后,他愈發大膽。他說解放軍攻臺會迷路,因為“不能用谷歌地圖”;還稱大陸的軍事演習都是假的;
因為他“根本沒看到”。他甚至嘲諷大陸全是“土房”,坦克根本無法前進,被網友戲稱“土房哥”。他的“才華”不僅限于軍事領域。
臺灣本土評論員嘲笑
在地理方面,他能把烏克蘭的國土面積用長乘寬的方式計算,得出的結果甚至超過了地球的周長。在歷史方面,他將東漢與西漢、南宋與北宋視為“對立偽政權”,令人瞠目結舌。
軍事評論員謝寒冰曾質疑,不知他的將軍頭銜是如何獲得的?這些荒謬言論如同精準的探針,總能戳中那些極端、非理性觀眾的興奮點。那么,于北辰在獲得名利的同時,又將付出怎樣的代價?
于北辰說解放軍到臺灣會迷路
名利雙收的背后,是四面楚歌的代價
綠營媒體給了他平臺,讓他頻繁出現在節目中,知名度迅速上升,最終成功當選桃園市議員。
他自己也坦言,過去說正經話沒人聽,現在胡說八道反而走紅。但流量是把雙刃劍,帶來的反噬同樣強烈。
郭正亮曾公開批評他,居然說“臺灣撐一個月大陸就垮了”,這種話竟然出自一位退役少將之口,還能心安理得地領取退休金?
郭正亮抨擊
2024年5月,大陸國臺辦點名將他與另外四位臺灣名嘴列入懲戒名單。這雖然讓他曝光率再創新高,但也讓他徹底被打上了負面標簽。
島內批評更為直接,國民黨前民意代表諷刺他“像便利店,誰給錢就為誰服務”。他的軍校老同學、海軍前艦長公開質疑他不懂軍事術語。連臺灣軍方也看不下去,在校慶活動上委婉提醒某些退役將領“不要亂說話,影響軍方聲譽”。
罰款20萬新臺幣
最直接的代價來自法律。他因在節目中辱罵空軍前副司令張延廷為“臺奸”,被對方起訴。法院最終判他敗訴,賠償20萬新臺幣,并指出其言論“偏激刻薄”,超出了合理范圍。
一個本應服務民眾的市議員,卻沉迷于在電視上扮演笑柄,這本身就是一種諷刺。那么,于北辰的所作所為將帶來怎樣的后果?
于北辰
一場荒誕劇,照出時代的病灶
于北辰現象反映出的是一個被“眼球經濟”主導的媒體環境。在點擊率和收視率的驅動下,事實核查變得多余,深度分析讓位于夸張標題。政論節目不再是理性討論的平臺,而是各種表演的舞臺。
這也揭示出部分政治人物“藝人化”的生存方式。政策主張、執政能力遠不如制造話題、打造人設來得重要。爭議,反而成為他們可以變現的資本。
當一位退役將領發現,講真話無人問津,講笑話卻能帶來名利時,這早已不只是他個人的悲劇。他獲得了流量,卻失去了專業、尊嚴和信任。而這場流量狂歡背后,國家形象的損害又該由誰來承擔?
帥化民的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