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起因,常常不在意圖,而在誤判”。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中東小國敘利亞的這出“增兵南下”的戲碼,說穿了就是一場誤判的鬧劇,而總導演沙拉總統,不愧是草臺班子里最不靠譜的主角;光看名字,就知道含菜量很高,不是偏素,而就是吃素的。
據路透社援引多方消息披露,敘利亞政府以為得到了“美國默許”和“以色列默認”,于是就躊躇滿志地揮師南下,要“統一國家”并“恢復中央權威”,還美其名曰 “制止沖突、保護德魯茲平民”。可現實狠狠抽了一巴掌——不是別人打的,是自己看錯了劇本,還演砸了角色。
一、誰給你的自信和勇氣?是巴拉克,還是你的幻覺?
事情的荒誕之處在于:敘政府的“增兵蘇韋達”,是基于對美國特使巴拉克那句“敘利亞應該是一個統一國家”的解讀。于是沙拉就自作聰明地認為:美以都默認了,自己可以趁亂“一統江湖”。這種外交理解能力,堪比用中山路智障二小的學生水平去解讀《權力的游戲》——字全認識,句子沒錯,意思滿擰。
據說連和以色列的私下接觸也有,只不過還停留在巴庫茶話會的階段,連一紙備忘錄都沒有,就敢出兵動武。這不是誤判,這是盲動主義加幻想癥的結合。
敘方自己承認:美方聽說他們要派兵時沒有回話,他們就理解為“默認”。這大概是國際政治史上最離譜的邏輯:你不說話,我就當你點頭。
孫子兵法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 演繹一下,敘利亞屬于更進一步,不知彼且不知己,勝負已現。
二、菜鳥總統是哪里來?牧童遙指圣戰營
我們再說說這位“主導決策”的吃素總統——艾哈邁德·沙拉。他不是普通軍官出身,更不是文官技術派,而是曾在ISIS(伊斯蘭國)相關武裝中躥紅的地方軍閥。此人如今搖身一變當了國家元首,卻依舊保留著原始野性的思維方式:對內部弱勢群體鐵腕殘酷,對外部強者低頭屈膝,唯唯諾諾,四面示好。
這次在蘇韋達,面對德魯茲社區的抗議,他派軍鎮壓,結果傳出羞辱、虐待、就地處決平民的惡性事件,直接引發了以色列的空襲。你自以為出師有名統一國家,其實你只是在激起更多的民族仇恨。
說白了,這位總統的治理邏輯,就是“能殺不談,能騙不講,能拖不改”。他誤判形勢、羞辱平民,卻從不認為自己有錯,反倒甩鍋所謂的“非法武裝勢力”。只要不是他干的,全世界都得信。
三、以色列為什么出手?其實,真的忍很久了
有人可能會質疑:以色列干預蘇韋達事務,是不是插手別國內政?但要看這場戲的背景,就會發現,以色列這次反應不但不多余,反而遲了點。
首先,蘇韋達是德魯茲族聚居地,而德魯茲是以色列的少數族群中最忠誠的群體之一。他們的子弟兵上以色列前線、參與國防,為國家盡責。如果以方不保護他們在敘利亞的同胞,國內的德魯茲將士心里怎么想?
其次,蘇韋達地處敏感邊境,早就是以色列堅守的“非軍事區”。敘軍如果在這里立足,就意味著伊朗的觸角也可能深入此地。沙拉政府本身就是和伊朗關系緊密的“準代理人”,試問以色列能不出手嗎?
真正奇怪的不是以色列出手,而是以色列忍了這么久才出手。
四、一個連自己地圖都搞不清的國家,別玩地緣政治了
從頭到尾,這就是一場典型的草臺外交與草臺軍政的聯合作妖——誤判信號、濫用武力、羞辱少數族群、惹怒強鄰、再被空襲,最后還要靠美方出面拉停火。
“自己誤會自己,然后被自己騙了自己”——這已經不是政治問題,而是治理系統性的認知障礙。
從沙拉的做法看得出,他的血統里不只有圣戰者的殘暴,還有軍閥的輕率和暴民的邏輯:你不認我,我就打你;我不打贏,我就賴你。這種思維不破,敘利亞就永遠無法成為一個現代國家,只能是武裝軍閥聯盟的墳場。
五、“邪惡不是魔鬼的狂笑,而是官僚臉上的漠然。”
當然,以色列的手段未必盡善盡美,轟炸敘軍的同時也可能擴大地區緊張。但方向沒有錯:保護少數族群、遏制敘政府軍胡作非為,是在用實際行動告訴中東玩家:你不能肆無忌憚地濫用武力,我不會只有冷眼旁觀的漠然,也不能仗著“不說話就是默認”去誤判局勢。
歷史告訴我們:軟弱未必換來和平,沉默更可能被解讀為默許。“外交的目的不是為了說服別人你是對的,而是為了阻止別人以為你或者你的盟友可以被欺負。”
敘利亞這次不是被欺負,而是被自己打臉。而沙拉總統,如果不把“圣戰腦回路”清除干凈,或許很快就會發現:下一次他所冒犯的,可能不只是德魯茲人和以色列,還有整個國家存在的正當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