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歲做整生,八十歲做大生”,這是一句流行在長江中游部分地區的俗語,體現了當地的一種做生日的風俗。具體說,這部分地區包括湖北和湖南等地的一些地方,但又不是這兩個省的所有地方都如此。正應了當地的一句老話:“十里不同俗,五里改規矩”。
這些地方的農村部分地區,有一種有趣的禁忌,那就是老人的生日,不管是六十、七十,還是八十,不能隨便稱之為“壽”,而是要稱為“生”或“生日”。如果稱“壽”,生日的老人嘴上不說,但心里很不高興。這種習俗與其他很多地方,是大相徑庭的。其他很多地方,人活到六十歲以后,都有稱“壽”的習慣。
究其原因,據當地的老人解釋,過去,這些地方的人,上了五十歲后,就可以稱壽了。到了稱壽的年紀,兒女就可能給父母做壽材(棺材)、壽被、壽服。做好的壽材上,一般用紅紙寫上“壽”字貼上去。
因此,從老人的心理上來說,對“壽”字有一種畏懼感,他們把“壽”與日落西山,甚至走向死亡聯系起來,老人也就特別忌諱這個字。而“生”或者“生日”,聽起來就要舒服多了,意味著能繼續活下去。正因為如此,當地的一些不經事的年輕人,常把老人的這種心態,譏諷為“人越老越怕死”,可等到自己老了的那一天,也會持有同樣的心態。
正因為如此,當老人生日的時候,家里人盡量不要在老人前提“壽”字,以免惹得老人家不高興,要說“生”或“生日”,有的地方則稱“過橋”。
“過橋”原本是當地對兒童生日的稱謂,全稱是“狗過橋”,意思是兒童健康如狗狗,很少生病,能順利過童年的關口。過去農村,由于醫學不發達,醫療條件有限,兒音夭折率比較高,所以才有這種說法。
而對老人來說,俗語說,老來返童,老人每增加一歲,身體狀況就一年不如一年,就如同過兒童關口一樣,所以說老人的生日也是“狗過橋”。但是,為了表示對老人的尊重,也就把前面的“狗”字去掉了,稱之為“過橋”。
把語境背景交代清楚了,我們再來理解“六十歲做整生,八十歲做大生”這句俗語,也就沒有了障礙了。
俗語中的“整生”,就是整數生日的意思,即六十歲,而“大生”,也是整數生日的意思,即八十歲。但是,要完全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還得介紹一下我國很多地方做生(慶生)的傳統風俗。
我國民間將生日分為兩種,一種是小生日,也稱普通生日,這種生日不是整數,比如,如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九,也就是不逢十,不是整數,為小生日,簡稱小生或普通生日。另一種是大生日,比如,十、二十、三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等,也就是逢十,為大生日,簡稱大生。
我國農村傳統,歷來不重視過小生日,而重視過大生日。過大生日,除一些地方風俗特殊規矩外,如“男不三,女不四”,都要做生,也稱慶生,也就是擺生日酒。
如此說來,俗語中所說的“整生”和“大生”,說了等于沒話,不就是廢話了嗎?實際上,由于在歷史上受到一些民俗因素的影響,我國很多地方在做大生日時,形成一些地方獨特的習俗。
比如,有些地方做大生日,并不是做整數,而是有“做九不做十”的習俗,俗稱“做九頭”。就是說,做大生日不是在逢十的整數上,而是提前一年,逢九做大生日。
又比如,有一些地方做大生日,男女不一樣,講究“男上女滿”。男人逢九做大生日,因為九與十相差只有一年,所以逢九做大生日叫“上”,如四十九歲做大生日,稱之為“上五十”,五十九歲做大生日,稱之為“上六十”。女人逢十做大生日,如做五十的大生日,叫“滿五十”,做六十的大生日,叫“滿六十”。
而處于古楚之地的湖南和湖北,以及鄰近的其他地方,這兩種做大生日的習俗,都普遍比較講究,只不過有的地方的傳統是“做九頭”,有的地方的傳統則是做“男上女滿”。
人到六十歲和八十歲,這里的人們認為是兩種特殊的壽。當地有俗語說:“老人過生有三壽:六十為下壽,八十為中壽,百歲為上壽”。過去農村,能夠活到百歲的人極少了,正如《增廣賢文》上所說的“山中也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因此,在“三壽”之中,“上壽”往往被人們忽略,而重視比實際的“下壽”和“中壽”。
也正是基于上面所說的習俗方面的原因,有些地方的風俗,不管是“做九頭”,還是做“男上女滿”,做“下壽”和“中壽”時,都按逢十的整歲來做。
由此,我們對“六十歲做整生,八十歲做大生”中的“整生”和“大生”就好理解了,做六十和八十的大生日,不管男女,都是逢十那年做。“整生”和“大生”都是要逢十做大生日的意思。
不過,在當地民間,對于“整生”和“大生”,還有另外一種解釋,所謂“整生”指的是一個甲子,六十歲也叫花甲之年,滿了六十歲后,以后的生日就進入了另外一個甲子了。
而“大生”指的是最后一個大生日。過去農村,人的平元均壽命比低,人活七十就被稱為古來稀,能活到八十的人,就更少了,也許就是過人生中最后的一個大生日了。這種人就像樹上熟透的果實,隨時都有掉落的可能。
民間俗語說:“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在過去的農村,人到八十歲后,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出現意外,致使好客的鄉村民眾,連飯都不敢讓老人留下來吃。民眾對這種高齡老人,在心理上早有預期,也就早有防范。
不過,這句俗語是在舊時背景下產生的,指的是舊時的農村生活。
現在農村生活好了,醫療條件也好了,健康長壽的人多了,平均壽命也過去高出了一倍多,很多上了八十歲的老人,身體還非常硬朗,能活到九十歲以上的老人,大有人在。過去社會與現代社會已經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