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楊青,曾用名楊遠功,1928年4月生于吉林省長春市,1944年11月參加新四軍,194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2年6月至1944年11月在上海永安公司當學徒,期間參與地下共產黨引導的職工進步活動,編輯《小草》刊物,工余在上海宗美建筑工程學院上學兩年畢業。
1944年參加新四軍六師十八旅,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和東海戰役。
1979年12月轉業任上海市計算技術研究所辦公室主任,后歷任上海市委駐民用設計院、駐紡織局黨風調查組副組長,市委黨風調查組組員,市紀委聯絡組駐建設委聯絡員,1984年4月任市紀委常委,1994年離休。
曾受獎勵: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兩次、三等功兩次和偵察模范稱號等。2009年和2014年兩次被評為上海市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2021年獲評100位上海市離退休干部黨員模范典型之一。
1928 年生于長春的楊青,年少時親歷山河破碎。"七七事變" 后,他隨親人從南京避難到上海,14 歲進入永安公司當學徒。
從秘密傳閱《論持久戰》、編纂地下刊物《小草》傳遞抗爭信念,到組織職工沖破封鎖線、投奔新四軍——曾用名“楊遠功”的他,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誠改名為“楊青”,在烽火中淬煉成長為英勇無畏的抗日戰士。
如今,年過九旬的他,仍清晰記得抗戰歲月的點滴細節。
以下是楊青的口述內容:
“小草”在敵占區秘密生長
我原本生活在一個幸福的書香門第,“七七事變”后,父親離家抗日。那時,父親是機關領導,消息特別靈通,通知所有親戚都撤出南京,到外地去避難。不久,母親與祖父母因病相繼去世。一個叔叔帶著我逃到了上海。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占領了上海租界,我也跟父親失去了聯絡,被迫終止學業。為了生計,14歲的我到永安公司做學徒。
到永安公司后,中共地下黨員引導,我們滿腔熱情學習進步書籍,包括《論持久戰》,還有《共產黨宣言》等。然后,幾個信得過的好朋友秘密開展交流討論。
因為公司職工的真實身份互相之間都不清楚,里面有日本特務,也有三青團的人,我們不知道到底誰是共產黨。
我們幾個好朋友還一起閱讀新四軍的油印小報,不知道是誰聯系來的,只知道要當天看完,第二天必須還。我晚上回到宿舍后,才悄悄拿出來看。因為在日本人的統治下,這些報紙都屬于違禁品。
新四軍的報紙對我影響很大,上面刊登著新四軍打擊日軍、抗日根據地軍民團結抗日的小故事。我把講道理的、吸引人的消息摘抄出來,折成可以放在口袋里的小冊子,偷偷拿給好朋友傳看。這本小冊子的名字叫《小草》, 意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在當時也是很秘密的行動。
地下黨員也會組織我們學習,多數是在一個公園里頭,學習一些資料文章,了解共產黨是怎么開展活動的。我們也會去模仿。有一次,一個同事在讀《論持久戰》時被漢奸看到,還好他早有準備——把書的封面換成了《封神榜》,就這樣蒙混過了,有驚無險。
這些斗爭技巧,都是地下黨員教我們的。
加入新四軍,踏上抗日血色征程
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的抗日意識逐漸覺醒。那時候,有一個在銀行工作的叔叔,他認識一個新四軍,聽說他們要帶一些傷員到上海來治病養傷。我想這是一個加入軍隊上戰場的好機會。
后來,我聯系到新四軍的聯絡員。一開始,加上我有6個人一塊參軍,跟聯絡員約好時間和地點,一起回部隊。后來,我繼續組織動員,總共發動了20名職工參加新四軍。
當時,其中一位同事因為腿腳不便,部隊領導讓他先去治療,治好之后再來。結果他回到上海之后,暴露了,還好地下黨組織營救他,指導他走什么路線去解放區,他才安全轉移的。可見,我們當初的斗爭環境是非常危險的。
從上海出發后,我們是自己買票坐車、坐船,歷經艱險穿過三條水路封鎖線,最終到達了蘇北的高郵、寶應一帶的根據地。
在新四軍部隊,我把原名“楊遠功”改為“楊青”,取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在教導大隊學習了5個月,學習理論知識,也學習指揮、刺殺、挖戰壕這些軍事技能,為后面戰斗打下堅實基礎。學完畢業后,我被分配到司令部當見習干事。
1945年8月25日,我們部隊要奪取高郵北邊被偽軍控制的寶應城。我們四個團兵力打偽軍兩個團,人數占優,但武器裝備落后。
那場戰斗,突擊隊主攻,我和另一個干事主動請纓,負責打開城門。我們有4顆手榴彈,每人2顆,準備沖上去把城門炸開。在巷戰的槍林彈雨中,我們抓住空隙跑到城門口。一看,竟然沒人,可能是被突擊隊吸引過去了。我們趁機把城門打開,為部隊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也因此立了功。
在另外一次戰斗中,我們俘虜了800多名日軍,但我們自己的戰士也傷亡嚴重……大家絕不做亡國奴,甘愿拋頭顱灑熱血打日本鬼子,要為國家和民族去戰斗。
后來,我們才知道,日軍投降在8月15日已經投降了。大家非常高興,終于勝利了。但是沒有特別的慶祝,因為還有戰事在進行。
戰火淬煉的信仰與堅守
之后,我也參加了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在戰爭中,我們犧牲了多少名烈士,才換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我親身經歷,深感勝利來之不易。
轉業前,我在南京軍區空軍司令部任高炮靶場黨委副書記、主任,后來干部隊伍年輕化,我轉業到了上海市計算技術研究所,直至1984年來市紀委擔任常委,分管研究室、教育室、《上海紀檢》編輯部、審理室工作。
分管文字工作,我游刃有余,但對于辦理案件,我只有在部隊做紀律檢查員的短暫經驗,并不精通。好在我從小就很喜歡看書,學習能力也比較強,相信自己到新的崗位努力用功一定勤能補拙。
那時候上海圖書館還在南京路上,我經常去借書,多數都是看邏輯學、經濟學。邏輯學里頭很多有趣味的東西,我要學習一個案子邏輯性怎么樣的,怎么和法律結合起來。而且當時已經進入改革開放時期,我必須適應新形勢、弄懂市場經濟,像《西方經濟學》和凱恩斯的書,我都讀過。《上海證券報》我也想辦法訂了一份,看人家寫市場評論,學習里面的知識,很有意思。
這些邏輯學、經濟學的知識,為我調查處理經濟類的貪污腐敗案件積累了良好的基礎,辦案子就逐漸得心應手了。10年工作期間,我審理過100余件市管干部的案件,還主編了紀檢工作教材,為紀檢干部工作提供了業務指導。
紀委最早的階段是紅軍時代,中共五大成立了中央監察委員會,可以說,紀委的工作是非常光榮的崗位,對政治素質、道德品質、文化水平、業務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當時市紀委的年輕同志不多,同志們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我們就聯系了上海大學辦進修,設立了兩期政治系紀檢專業,用一年左右時間強化大家的文化知識和紀檢業務。我們也請一些經濟部門的領導干部來作報告,讓全市的紀檢干部都來學習,拓寬大家知識面。
我是1945年4月入黨的。直到現在,我還常常以腐敗分子的案例警示教育我們的同志,要始終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更要以德取人、謹慎交友,千萬不能思想滑坡、道德失守,不能做違背原則的事情。
原標題:《口述|上海租界的小學徒,受地下黨員影響覺醒抗日,加入新四軍踏上血色征程》
欄目主編:張駿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鄔林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