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女神”陳果,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她的名言。
“喧鬧任其喧鬧,我自風情萬種,與世無爭。”
“人生只有兩件事有意義:第一是讓自己幸福,第二是讓更多的人幸福。”
“所謂優(yōu)雅,就是你遵從內(nèi)心活成你自己的幸福快樂的樣子。”
她是第一批“網(wǎng)紅教師”。
早在2010年,她講課的視頻被學生傳到了網(wǎng)上后,獨特的講課風格和精彩的言論便讓她在網(wǎng)上走紅。
2018年,有了自媒體和短視頻的加成,她更是迅速爆紅,成為了一位深受大眾歡迎的網(wǎng)紅美女老師。
有人愛上陳果的口才,有人愛上陳果的思想。
更是有學生評價她:“老師把課講的這么美,當她的學生很幸福。”
然而,有流量就必定會帶來爭議。
有人說她自身“語言藝術(shù)家”,認為她講的內(nèi)容太過淺顯,是浮于表面的雞湯。
有人對她的“愛情語錄”產(chǎn)生了質(zhì)疑,認為她自己都是單身,憑什么去談論愛情?
而在一場演講節(jié)目中,她念錯了一個詞語,更是被網(wǎng)友質(zhì)疑學歷和真才實學,瞬間被推到風口浪尖。
僅僅幾年時間,陳果便“跌下神壇”,這其中她到底經(jīng)歷了什么?
比起貌美,她的智慧更讓人叫好
1981年出生的陳果,是妥妥的“新時代女性”。
她出生于上海書香門第的她,在很小的時候,外婆就教育她:
“沒有什么東西比生活本身,更能教會人成長成熟。”
外公也會對她說:“漂亮的女人到處都是,美麗的女人卻寥寥無幾,希望你能成長為擁有大智慧的美麗女人。”
在這樣的環(huán)境熏陶下,陳果很早就開始了文史哲的學習。
后來,她如愿以償進入了復旦大學,深修哲學專業(yè),并一路攻讀到了博士。
2008年,學成畢業(yè)后的陳果順利留校,成為了一名“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師。
不像其他老師那樣拘束,站在講臺上的她,如平常一樣放縱灑脫。
她總喜歡一只手拿著粉筆,另一只手插在褲兜,對所有有趣的事物暢所欲談。
在課堂上金句頻出,簡單而富有哲理,聽完之后,往往使人回味無窮。
正是因為她的真實爽朗,讓眾多學生都想活成她的模樣,沾染她的韻味。
她談論自愛:“別人喜歡自己和自己喜歡自己都重要,但如果在兩者不能兼顧的情況下,自己喜歡自己更加重要。”
她談論孤獨:“孤獨不苦,而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她談論無用之用:“有用的東西能夠讓你謀生,無用的東西能夠讓你快樂。”
她談論人生知己:“人生知己難求,最好的知己其實是自己。”
她談論婚姻:“婚姻是另一種生活的開始,應該鄭重其事的去選擇,這才是對自己對他人的負責。然后慢慢的要學會愛自己,愛對方,愛這段關(guān)系,從你和我活成一個完整的我們。”
她的課比雙十一還難搶,一百五十人的教室,從來座無缺席。
很多人從她的講話中獲得了啟發(fā)和教益,也讓她的名氣越來越大,課程播放量超過千萬。
2019年1月6日,陳果又登上了央視《新聞聯(lián)播》,人氣更是達到頂峰。
從走紅復旦大學,再到紅遍全網(wǎng),再到上《新聞聯(lián)播》。
很多人喜歡她的課程,更喜歡的,是她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對生活散發(fā)出由內(nèi)而外的優(yōu)雅。
《神探夏洛克》中有句臺詞:Brainy is the new sex。
聰明,是一種新性感。
她的思想比容貌更撩人,活成一束光,穩(wěn)穩(wěn)地幸福。
不管你活成什么樣,總有人不喜歡你
陳果走紅之后,在一片叫好聲中,非議的聲音也漸漸響起。
在一次參加央視綜藝節(jié)目《開講啦》時,一個小錯誤讓她跌下神壇。
在節(jié)目中出現(xiàn)了一個相對較為復雜的漢字——耄耋(mào dié),但陳果卻讀成了“毛至”。
一石激起千層浪,眾多網(wǎng)友認為,雖然這是個生僻詞,但作為一名高學歷大學老師怎能會不認識呢。
謾罵與質(zhì)疑聲紛至沓來。
甚至有的網(wǎng)友開始懷疑陳果的真實水平,攻擊她是“中國學術(shù)界之恥”。
其實,讀音錯誤真的有那么重要嗎?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北大校長還曾把“鴻鵠”讀作“鴻浩”,清華校長還不識“瓠”呢。
陳果也僅僅是個尋常人,有個不認識的字在所難免。
但幾乎是一夜之間,陳果的教學內(nèi)容被批判成“雞湯文”。
網(wǎng)友說她沒什么專業(yè)論著,教的東西也只是一些“快餐文化”,聽了也沒用。
可什么是心靈雞湯?什么不是心靈雞湯?它的界限又在哪里呢?
王陽明曾說:“知而不行,是為無知。”
網(wǎng)絡上有句話很風行,“我們聽了那么多道理,閱讀了那么多書籍,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不是因為道理無用、書籍無用,而是因為我們“知而不行”、“行而不堅”。
我們太多人有些“唯物主義”、“實用主義”了,什么都想一步解決到位,導致我們精神生活十分匱乏。
而陳果真正的價值,在于回到人的主體性。
她為大眾展現(xiàn)出人類主體精神世界的滋潤性與豐富性。
她為大眾推薦了一種優(yōu)雅的生活方式,展現(xiàn)出了精神世界的滋潤性與豐富性,這些都是有著積極意義的。
就像撒貝寧評價她說的那樣:
“陳果老師顛覆了大學老師在我腦海中的固有印象。年輕人在面對世界,追求答案的過程可能是痛苦、迷茫的,但聽陳果老師的課,她能給人們快樂、愉悅的狀態(tài)去前行。”
對于這這樣的青年學者,我想我們應該鼓勵支持,而不是苛責。
而陳果本人,并沒有太在意此次爭議。
她自稱,原本就是一個普通人,只是有一天突然被大家所認識了。
自此之后,陳果慢慢在網(wǎng)絡上“銷聲匿跡”,回歸了自己生活。
曾有傳言說她被復旦大學停課,其實是謠言,她一直在復旦授課。
因為就算爆紅,她也一直保持著清醒。
她曾在講課的過程中提到一個觀點:
“不管你活成什么樣,總有人不喜歡你。
所以結(jié)論是什么?結(jié)論是當你活成真實的你自己,還是有人喜歡你,有人不喜歡你。但是你會更喜歡你自己。”
人活一世,被人喜歡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無論你做的有多好,都能聽到質(zhì)疑的聲音,都會得到各種各樣的否定。
一個人最大的魅力,不是靠取悅別人求來的,而是活出自己后贏來的。
與其取悅別人,不如活出自己。
我自盛開,蝴蝶愛來不來
陳果曾經(jīng)說過:“神壇就是祭壇”。
其實,她早就預言好了自己的未來。
她的“沉浮史”,浮于她的學識與知性,沉于她的疏忽與大意。
但不論人生怎樣跌宕起伏,她都靜然處之。
在她還沒成為老師時,她是bbs上很活躍的發(fā)帖者,半夜三更會寫長長的文字,字里行間都是才氣。
但她現(xiàn)在的微博,早已經(jīng)停更了,各個社交平臺也沒有她的賬號。
她依然每天盡心盡力地去備課,去用更好的方式讓學生們理解那些枯燥的知識點。
她也會和朋友喝酒小聚唱歌蹦迪,和大家分享有趣的經(jīng)歷。
有復旦的學子曾表示,經(jīng)常在食堂里看見陳果老師:
“戴著有線耳機,是不是在聽歌不知道,但是不會被別人打擾。她活在她的世界里,并不會管這個世界的風言風語。”
陳果依然能夠活得如此灑脫,究其根本,正如她所言:
“喧鬧任其喧鬧,自有我自為之,我自風情萬種,與世無爭。”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很喜歡蝴蝶。為了得到美麗的蝴蝶,便買來一雙跑鞋,一只網(wǎng),穿上運動服,追逐奔跑了很久,終于在氣喘吁吁中抓到幾只。
可是蝴蝶在網(wǎng)里恐懼掙扎,絲毫沒有美麗可言,一有機會就會飛走。
另一個人也很喜歡蝴蝶,他買來幾盆花放在窗臺,然后靜靜地坐在沙發(fā)上品著香茗,悠閑地望著蝴蝶在花周圍翩翩飛舞。
但其實這還是一種有求的心,只是把有求的心變平和了。
而真正的灑脫,是我自盛開,蝴蝶愛來不來。
有求,就會有失望;無求,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想起了楊絳先生翻譯的蘭德的詩: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shù);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讓自己的人生活得明白,活得知足,這才最重要。
風情萬種,便是你熱愛生命,輕舞飛揚的樣子;
與世無爭,便是你能面對人生的諸多境遇,淡定從容,恬然自適的襟懷。
有魂,有根,有趣,一個女人最優(yōu)雅的樣子,無非是像陳果一樣,將自己活成了一束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