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元首通話之后,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通話后就明確表示,已經收到了中方的訪華邀請,同時他也接受了邀請。不過,至于何時訪華,特朗普似乎并沒有敲定具體時間。而從目前的消息來看,特朗普當下確定的外訪行程,只有英國。盡管英國《泰晤士報》報道稱,特朗普可能會來北京與中俄元首會面,但在白宮未證實這一消息之前,充其量也只是一種猜測。
然而,特朗普還沒踏上訪華的專機,美方就突然下達禁令,不許中方做兩件事。第一件事,不許中國工程師參與美國軍方的任何項目。據路透社報道,當地時間7月18日,美國政府的主要承包商微軟宣布,停止任用中國工程師向美國軍方提供技術支持。
最近幾年,美國政府逮著“國家安全”就啥都能往中國頭上扣,這次所謂的“數字護衛”事件,就是美國媒體先帶節奏,接著共和黨議員再添一把火,把中國技術人員直接等同于所謂的“潛在間諜”。微軟怕影響政府合同收入,立刻表態劃清界限。這種做法,看起來像在“安全”上做文章,實質上是商業利益和政治壓力下的合謀。
但別忘了,微軟云服務業務里,25%以上的收入是靠政府項目來的。這一刀切下去,不僅砍了技術人員的飯碗,還可能給自己埋雷。沒有中國工程師這部分強大的人才儲備,微軟是否有把握還能繼續保障美國軍方那套復雜系統的正常運行,恐怕得打一個問號。甚至不排除接下來問題會一堆堆的冒出來。只是目前美國朝野的“對華警覺癥”太嚴重,寧可犧牲效率和成本,也要強行“切斷聯系”。
可這才剛開始,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又給了中方第二道“禁令”——將阻止使用中國技術的公司參與鋪設連接美國的海底通信電纜。其給出的理由是怕中國“監聽美國”,說得好像所有電纜里都藏著“間諜設備”。但現實中,不管是海底電纜的制造還是維護,早就已經是多國企業共同合作完成的事。現在美國一刀切,直接把包括華為、華海通信在內的中國公司排除在外,連帶還要限制這些公司租用別人的電纜資源,這是擺明了想給中國在全球通信領域設一道“技術防火墻”。
面對美方一邊甩臉子,一邊下“禁令”的態度,中國這邊沒慣著。王毅外長近日在和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的會談上,態度可以說是斬釘截鐵,直接點明美方應以客觀、理性、務實態度看待中國,以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為目標制定對華政策,以平等、尊重、互惠方式同中方打交道。
說白了,合作可以談,但得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你一邊要談合作,一邊又動不動搞封鎖、制裁、禁令,那這合作談得下去嗎?所以此次王毅外長強調的“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其實是再次給美方亮明中方的底線。中方不是怕競爭,也不是不愿合作,“合作”的大門是敞開的,但得是雙向的,中方愿意接觸,也歡迎對話,但不會在原則問題上對美方退讓。
事實上,美國這套“禁令打法”已經不止一次在國際社會中翻車了,比如當初他們鼓吹歐洲國家禁用華為5G,結果到頭來,很多國家發現自己的基礎建設成本飆升、進度滯后,才發現“聽美國的”不一定劃算。現在又搞海底電纜的新規,這不是重走老路又是什么?
總的來看,從“禁止中方技術人員參與美軍項目”到“限制中國企業參與海底電纜鋪設”,再到王毅外長明確中方立場,整個過程其實很清楚:中美之間的信任基礎仍然薄弱,美方依舊在通過打壓來獲取所謂的“戰略安全感”,但中方的態度也很明確,不接受被動挨打,也不會對美方的壓力和挑釁沉默不語。
最后,還是那句話,中美關系不是非走向對抗不可的,當前全球局勢復雜多變,中美作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如果總是你打我擋、你封我應,世界不會更安全,反而更不穩定。正如王毅外長所說,中美得找到一個新時期正確相處的方式,這種“正確方式”不是一方說了算,也不是靠封鎖打壓就能實現,而是要真正尊重彼此、尋求共識、解決分歧。如果美國還繼續走在這條“先甩鍋、再談判”的老路上,那未來的中美關系只會越來越難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