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曾有齊白石,余墨尚存人世間。
若問余墨哪里求,白石山堂少白處!
名稱:齊白石? 秋葉工蟲 立軸
作者:齊白石?
尺寸:133×50cm
材質:設色紙本
形制:立軸
題識:寄萍堂上老人八十七歲老目所寫,雖寫意,未敢妄為。寄萍堂乃白石之堂名也。
鈐印:白石、牽牛不飲洗耳水、星塘白屋不出公卿
出版:
1.《朵云集珍》,第189-190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年12月。
2.《懷瑾握瑜—白石精品集》,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5年版。
▲張次溪與齊白石合影
根據齊白石口述,張次溪筆錄的《白石老人自傳》記載,齊白石前后來過廣州四次,都發生在對齊白石藝術創作發生重要影響的“五出五歸”過程中。這段經歷,他本人在自傳中說:“這是我生平最可紀念的事,老來回想,也還很有余味。”
▲齊白石? 秋葉工蟲 立軸(局部)
1906年,齊白石第三次出游途中,在桂林接到家中父親來信,要他趕去廣東追尋從軍的四弟和長子,因此他取道梧州,到了廣州,這是他第一次赴粵;齊白石的第二次赴粵,嚴格來說并不是到廣州,而是到了肇慶,此次赴粵發生在第一次來廣州的隔年,由于他當時與郭葆生訂約第二年仍去欽州教郭夫人畫畫,因而過了年,齊白石便動身前往欽州(清亦屬廣東),隨后又跟隨郭葆生前往肇慶、高要;
1908年,齊白石接到在廣東提學使衙門任事的羅醒吾的邀請,于當年二月前往廣州,并在廣州住下,以賣畫刻印為生,這是他第三次赴粵;1909年,齊白石再次來到廣州,并在廣州過了年,隨后在正月至欽州,一直到過了夏天才帶著四弟和長子經廣州前往香港這是齊白石第四次赴粵。
齊白石與粵地的四次緣分,成為他藝術生涯中“行萬里路”的重要足跡,對其繪畫及詩文創作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也就是在粵地,白石老人得見北方難尋的植物——貝葉,深喜其形,遂將其圖記于紙上,并與他極擅長的工蟲組合在一起,進而形成了其一時紙貴的“貝葉工蟲”題材。
▲齊白石? 秋葉工蟲 立軸(局部)
此件《秋葉草蟲》畫在白石八十七歲,寫一樹秋枝紅葉依垂,秋蟬落枝梢,秋蟲落枝下。枝上秋蟬、枝下蚱蜢皆以極工之筆寫成,千筆萬筆,工而不板,活靈畢現,躍然紙上。胡佩衡曾感佩白石老人的工筆草蟲:“纖毫畢現,細里有寫。有筋有骨,有皮有肉,非有數十年粗細寫生功夫是畫不到的。”白石老人于此作中自言“寄萍堂上老人八十七歲老目所寫,雖寫意,未敢妄為”,雖近鮐背,而仍能作此工細之作,令人由衷欽佩。
需要說的是,此作異于白石常畫的“貝葉工蟲”之處,在于此畫只取貝葉之形,而密布的筋脈并非以精細的線條勾勒,換以寫意筆出之,這與白石常用的雁來紅、桃葉、玉簪花葉的畫法類似。如此處理,秋蟲的工致與秋葉的逸致形成鮮明對比,而生意更濃。雖為寫意,而白石亦“未敢妄為”,染葉寫蟲極盡心力,秋日小景煥發出自然生命與人文精神的光彩,更涵育著生命哲理和生活意趣,從而也反映出白石老人善良淳樸的樂觀精神和對生活的美好向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