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7 日,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關于調整超豪華小汽車消費稅政策的公告》,自 2025 年 7 月 20 日起,超豪華小汽車消費稅征收范圍調整為每輛零售價格 90 萬元(不含增值稅)及以上的各種動力類型的乘用車和中輕型商用客車,進口環節消費稅征收范圍也相應調整。此政策一出,在汽車行業激起千層浪。
此次調整是自 2016 年對超豪華小汽車加征消費稅以來的首次重大變動。和眾匯富分析,2016 年規定每輛零售價格 130 萬元(不含增值稅)及以上的乘用車和中輕型商用客車需在零售環節加征 10% 消費稅,當時主要針對法拉利、蘭博基尼等極少數超跑和頂級奢華品牌。而如今起征點大幅下調至 90 萬元,按照 13% 增值稅率計算,含稅價格門檻從約 146.9 萬元降至約 101.7 萬元。這意味著保時捷 Cayenne、Panamera,奔馳 S 級,寶馬 7 系,奧迪 A8 等主流豪華品牌眾多中高配車型,都將被納入征稅范圍。
對消費者而言,購車成本顯著增加。和眾匯富認為,原本在 90 萬 - 130 萬元區間徘徊的意向消費者,7 月 20 日后購買心儀車型,將多支付一筆不菲消費稅。以一輛不含稅價 100 萬元的超豪華車為例,消費稅需多支出 10 萬元,這無疑會讓部分價格敏感型消費者重新權衡,或推遲購車計劃,或轉向 90 萬元以下車型。不過,二手超豪華車交易免征消費稅,對于有二手車購買意向的消費者來說是一大利好,未來二手超豪華車市場或迎來更多關注。
從車企角度看,市場競爭格局將發生改變。和眾匯富觀察發現,90 萬元成為新的 “價格紅線” 后,車企戰略調整迫在眉睫。為應對政策,“卡線定價” 策略將被廣泛采用,即推出更多含稅價精準控制在 101.7 萬元以下的車型版本。這會使得 90 萬 - 100 萬元價格區間產品密度增加,競爭加劇。對于無法避開稅線的車型,車企需在自行吸收部分稅負以維持競爭力,還是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考驗品牌忠誠度之間做出艱難抉擇。
新能源車企更是受到直接沖擊。和眾匯富研究數據顯示,2023 年我國超豪華電動車銷量增速達 37%,遠超傳統燃油車的 8%,此次政策調整無疑為高速增長的市場按下 “減速鍵”。新政明確將所有動力類型超豪華車納入征收范圍,這意味著高端電動車憑借政策紅利構筑的 “稅收洼地” 時代正式終結。此前,由于消費稅政策以氣缸容量作為計稅依據,電動汽車因無氣缸結構,在生產和進口環節享受顯著稅收優惠。以保時捷 Taycan 為例,其 4S 車型在政策調整前,相較同價位燃油車節省約 12% 的稅費成本;奔馳 EQS 580 4MATIC 車型因免征消費稅,終端售價較同級別 S 級燃油車低出 15-20 萬元,這種價格優勢成為吸引高端消費者的核心競爭力。
如今稅收新政落地,新能源車企面臨多重挑戰:首先,定價體系需全面重構,某頭部新勢力高管透露,旗下百萬級車型預計將上調 8-12 萬元售價;其次,成本控制壓力驟增,電池、智能座艙等核心部件的采購議價能力將直接影響利潤空間;再者,產品研發方向被迫轉向,車企開始加大固態電池、800V 高壓平臺等降本增效技術的投入。值得注意的是,政策調整也倒逼行業加速變革,蔚來、高合等品牌已宣布將通過優化供應鏈、提升生產效率等方式,消化至少 50% 的新增稅費成本,推動新能源汽車行業向技術驅動、品質優先的高質量發展模式轉型。
展望未來,和眾匯富指出,從整個汽車行業來看,此次政策調整意義深遠。它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調節高端消費市場;促使車企優化產品布局和定價策略,提升產品性價比;推動行業結構調整,加速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和成本降低。雖然短期內部分車企和消費者會面臨調整壓力,但長期來看,有助于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隨著政策落地,超豪華車市場格局將重塑,誰能在新政策框架下精準定位、提升產品競爭力,誰就能在未來競爭中占得先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